香港教育制度一向被謔稱為「填鴨式教育」﹐也就是不理會學生能否消化課本內的知識﹐不斷向學生「硬塞」﹐造成學生面對沉重的功課壓力﹐扼殺學生的學習興趣。
現時一般中學生要讀十幾項學科﹐逼使承受不了壓力的學生採取逃避態度﹐索性放棄學業﹐老師面對無心向學的學生﹐為求校內成績「好睇」﹐不惜發放試題貼士﹐好讓及格率不致太低來取悅校董會﹐當然﹐這些學校的學生一旦去應付公開考試﹐必然會全軍覆沒。
最近﹐教育署針對中學會考每年約32﹪不及格率實在太高﹐竟然建議將會考分為深淺兩部分以增加及格率﹐如此做法根本只是自欺欺人﹐與發放試題貼士給學生來增加及格率如出一轍。編者
香港的教育制度一向為人所垢病﹐學生壓力之大﹐水準之不斷下降﹐在全世界可算赫赫有名。不少家長省吃儉用﹐為的是把子女送出外國升學﹐以求栽培子女成材。面對輿論的壓力﹐教署最近連番推出改革﹐力圖一挽狂瀾﹐改善學生水平。可惜這高貴的動力背後卻包含著教署最卑劣的意圖﹕掩耳盜鈴﹐推卸責任。
掩耳盜鈴推卸責任
所謂教學﹐應是教方有教無類﹐學生學以致用﹐但現在教署將之發揚光大為教的馬虎﹐學的亦馬虎﹐但求敷衍公眾﹐推委塞責。
針對大量會考生全軍覆沒的事實﹐教統會主席梁錦松認為這是拉CURVE後的結果﹐他認為﹐現時會考每年約32﹪不合格的機會率實在太高﹐對學生不公平﹐令不少學生有挫敗感。對於這點﹐我不表同意。若考生水平整體上升﹐教署用拉CURVE的方法來評分﹐這就叫做不公平﹐因為它令原本應該合格的考生變成不合格。反過來說﹐像現時每況愈下教育水平﹐拉CURVE已令原本質素不佳的考生取得合格成績﹐倘若再降低合格水平線﹐那只會令更多不應該合格的學生變成合格 ﹐那這又叫做公平嗎﹖對於考試準則整體下降﹐學生的水準再受質疑﹐其他學生又會覺得公平嗎﹖
教署建議將會考試卷分為深淺兩部分﹐只要考生熟讀核心部分﹐就一定能穩保合格。換言之﹐教署將會考範圍縮窄﹐目的是將那些成低劣的學生拉上合格線﹐令其會考成績不至於科科掛紅燈那樣難看。這種鋸低檯腳的行為﹐最終能否改善學生的質素﹐答案無疑是否定的。學生質素的優劣﹐不在於考試範圍的闊窄﹐關鍵是學生能否吸收到有用的知識﹐能否把學到的知識運用到考試﹐以至將來應用到現實生活中。現時﹐教署的建議無非是降低水準﹐把不合格的學生勉強提升為合格﹐這種自欺欺人的方法無異於掩耳盜鈴。
本末倒置重大欺小
改良教育架構最重要的是應從教育金字塔的最底層做起﹐也就是在學童就讀幼稚園﹑小學時﹐為其準備充足有效的基礎課程。現時香港政府把大量資源投放在大專教育上﹐對小學資助有限﹐對幼稚園更是全無資助﹐這種本末倒置的做法﹐和中共政府的一貫作風同出一轍(中共一直強調要重視農業﹐但卻一直剝削農業)。現時許多初中生連26個英文字母也未完全認識。可想而知﹐他們在小學時所打的基礎工夫是如何的紮實(如建屋於沙丘之上)﹐更枉論要在考試中合級了。
前幾天﹐報章報導教育署打算在小學推行按學生能力分組教學的試驗計劃﹐目標是協助教師有效處理學生的個別差異﹐從而提高學習成效。對於羅范椒芬洋洋灑灑的漂亮演講﹐我只是覺得她可憐。羅署長雖然巡查過港九眾多中小校﹐恐怕每次都是匆匆一瞥﹐未克仔細觀察研究。她以外行人身份領導全港中小學校﹐竟然對一般學校的運作仍一知半解﹐實在失策。現時小學教師的職責已是相當繁重﹐除備課教書改簿外﹐還要跟進個別有問題的學生﹐不時需要和家長聯絡﹐商討如何改善學生的學業成績及操行。近年來﹐大陸新移民學童不斷湧入各區中小學﹐為學額原已膨脹的學校帶來額外壓力﹐教師的工作亦相對加重了﹐現時若再行分組教學﹐恐怕只會在課室管理及資源運用上造成混亂﹐亂上加亂﹐教育成果將與目標背道而馳。未知羅署長有否認真考慮過現實與理想的差距﹖
教育制度必須改良
幼稚園﹑小的基礎課程是不可忽視的一環﹐中學的課程亦有改良的必要。現時一般中學生要面對十幾項學科﹐除核心科目中英數外﹐還要讀中史﹑世史﹑地理﹑經濟 ﹑生物﹑科學﹑電腦﹑體育﹑音樂﹑美勞﹑家政﹑金工﹑宗教……沉重的學業壓力逼使不少學生採取逃避態度﹐索性放棄學業﹐盡情玩樂。這班學生上學只是為了回校找同伴玩耍﹐所以壓根兒沒有心機上堂。怹們在課堂上交流私人玩樂心得﹐摺紙仔玩遊戲﹐甚至以作弄老師為樂﹐但求令老師尷尬﹐自己就無上光彩。試問教師在這種環境下如何能教授知識﹐能成功控制班房紀律已屬難能可貴。曾經收到一位聽眾的傳真﹐他形容現時教師學生的關係是僱主和僱員﹐學生是僱主﹐教師是僱員﹐ 教師為取悅老闆﹐不惜發放貼士﹐在課堂上亦隻眼開隻眼閉﹐但求大家相安無事﹐矇混過關。這種情形﹐相信在中學中比比皆是。
當然﹐香港亦有不少乖巧(死讀書)的學生﹐他們整天呆坐家中﹐死啃爛嚼書中文字﹐為求考試取得好成績﹐不惜天天對著書本﹐埋頭苦幹﹐甚至放棄鬆弛神經的戶外活動。這種書蟲﹐即使考得好成績﹐能否把學到的知識應用到現實生活中﹐亦是一大疑問。如此教育制度﹐不但扼殺學生的學習興趣﹐亦大大消磨了學生的意志。
減少學科更易掌握
解決中小學生壓力沉重的方法﹐我個人認為減少學科最為有效﹐因為他們根本沒有必要熟讀所有學科的每一細節。中小學生是社會將來的棟樑﹐他們在初學階段﹐對什麼事都充滿好奇﹐有興趣去探討研究﹐倘若一開始便有一大堆的功課排山倒海而來﹐難保他們一下子便被嚇壞﹐覺得自己無能力應付﹐索性逃避或放棄。再者﹐他們在這階段對將來的興趣仍未確定﹐即使讀了所有學科也不一定有用﹐要用時也不一定記得﹐更何況將來若要專攻那科時﹐還要再由基礎開始﹐重頭讀起。所以﹐除中英數外﹐大可減省必修學科﹐讓學生自由選擇﹐因為科目是他們自己挑選的﹐他們必然會加倍投入﹐對學科亦更易掌握﹐成績自然亦有所保障。當然﹐我這種說法 ﹐出發點並不是讓考生輕易取得及格的成績﹐而為了騰出更多時間﹐讓學生運用在他們的自由選科上﹐從而啟發他們的學習興趣﹐令他們自動自覺地去閱讀書籍。唯有自動自覺的教學方式﹐學生才能樂於參與並達到成功。
針對教學方法的失敗﹐教署始終未肯勇於承認﹐一直是修修補補﹐結果當然是於事無補。從教育的根本做起﹐才是改良教育的上上之策。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