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1月2日星期日

掟蕉的藝術

立法會掟蕉事件在社會上引起了很大的反響,從社會政治角度出發的分析也有不少人寫過,因此,我嘗試換一個新角度去討論。

我們的人生其實充滿了各種各樣的潛規則和儀態守則。簡單地舉一個例子,假如你剛認識了一個心儀的女孩,你不先約她逛街、吃飯、看戲,而直接要求與她上床,那麼,即使那女孩有多喜歡你,她都會覺得被侮辱,因為你沒有遵守男女交往的守則。同樣道理,若你與一個女孩子初次約會,便二話不說去抱她、吻她,她亦會覺得被冒犯,這也是因為你違反了既定的社交守則。

這些守則不單在人類社會中存在,事實上所有動物都有自己的一套守則。例如狼便有一套進食秩序守則,若有狼企圖「打尖」,牠必然會受到其他狼的攻擊。這已不是食物的問題,而是關乎禮儀的問題。

同樣,這次掟蕉事件在社會上帶來這麼大的震撼,就是因為違反了既定的禮儀。

很多社會既得利益者與保守份子都不能接受任何違反禮儀的行為,因此這次事件引來了他們的嚴厲批評,然而,這正正是他們要掟蕉的原因。

因為有這種因違反禮儀而引起的不滿,才能在社會上引起這麼大的反嚮;正因引起了這麼大的反響,才能將司政報告的討論焦點引到生果金的議題上,然後社會才留意到資產審查是否合理。

違反禮儀的行為不可經常使用,否則容易惹來反感。這種策略必須用在適當的時候、適當的議題,而掌握箇中巧妙之處,就是一種藝術。






蕭定一《專欄 (2-11-08)
非常蕉




最近香港人最喜歡的生果,想必是香蕉。從黃毓民立法會擲蕉,到李卓仁街頭被迫食蕉,城中熱門話題都與香蕉結下不解之緣。

在電視上看到曾蔭權宣佈要向民意低頭,決定提高生果金至一千元及取消生果金入息審查時,我首次感到議會抗爭的力量。從來,香港議會內的所謂抗爭都是軟弱無力的,大多只是「出口術」,實際行動欠奉。這次黃毓民和長毛、陳偉業嘗試實踐議會抗爭其實不過小試牛刀,卻足夠讓不了解甚麼是議會抗爭的人大開眼戒,甚至大驚小怪。

我跟毓民雖然政見不同,但我非常佩服他的氣節、骨氣與博學。處身非常時期,他有採取非常手段的勇氣和決斷力。香港現行的議會制度,是一個非民主的不公平制度,我們既然無法改變議會遊戲規則,就唯有用一些非常「招數」,去表達對某些極不合理政策的不滿,並嘗試推翻它。

像今次生果金入息及資產審查,只要稍為想想,都知道是多餘。我們要知道,某些社會福利是任何人都有資格去享受,不會因你是李嘉誠而被拒諸門外(當然,他會不會去領是另一回事)。而且,以政府之官僚,資產審查程序的成本肯定不止三百元,這種「慳小失大」的結果,連屋邨師奶都識,特首仍然「夠薑」提出,被擲蕉可算咎由自取。

因此,我對於擲蕉這行為是絕對支持的。同樣地,面對金融海嘯非常時期,政府亦要採取非常政策,方能挽救我們的經濟。

2008年10月27日星期一

香港的希望 之一

香港的希望 之一
回歸之後,先是金融風暴,繼而沙士,兩番蹂躪之後再喘定,我們才經歷了兩年的好日子,正是好景不常,馬上又遇上了金融海嘯。

曾蔭權的民望跌至同董建華齊平。大多數香港人認為今日的生活水平比九七前更差。我們可以為這情況找出一萬個原因,但一萬個原因中,有一個共同的基礎:就是世界在變,這十年間變得尤其快,我們必須跟著變,方能適應這個劇變中的世界。

這世界在世紀之交時,經濟方面所經歷的最大變局,是中國的崛起。這個佔了全球五分之一人口的國家的經濟奇蹟性的增長,使世界的經濟布局出現結構性的變化,香港有沒有、能不能在政治上、經濟上作出相應的改轉變,去適應這個變化呢?答案是沒有,和不能。

因為在此同時,我們陷入了政治的困局之中。我們的政治困局是什麼呢?

簡單來說,就是我們的政制正處於一個注定成為悲劇的故事腳本中。繼董建華失敗之後,曾蔭權再次失敗,而我們走在這條長長的隧道之中,前路看不到任何光明的。事實上,只要對香港的政制和現實環境稍作理解,便明白香港已變成了無法有效管治的地方:政治上的完全無能,政府動輒得咎,要推行政策時,永遠有既得利益者出現阻撓,令到施政寸步難行。

香港的政治結構是行政主導,今日的特首的權力比昔日的港督還要大。但是這個特首的地位是怎樣得來的呢?他是由一個八百人的小圈子間接選舉出來的。由於傳媒效應,他在當選的一刻會能得到某些民意的支持,但這些支持,卻並不實在。他實質上缺乏了廣大市民的基礎,沒有提出過令到大部分市民同意的政綱,以保證他在執政時能排除別人的反對聲音。

政治任命官員拉雜成軍
在特首之下,有所謂的政治任命官員,包括三司十一局,以及現副局長和局長助理一大堆,加起來大概是三數十人。這三數十人是一班烏合之眾,由董建華時代開始,從來都是臨時拉攏成班,沒有共同的政治信念,也沒有並肩作戰的經驗。這種拉雜成軍的組合導致的結果,就是毫無團隊精神,還會為了將來政治權力而鬼打鬼。

結果,這羣政治任命的官員,完全受制於十六萬公務員及數萬公共機構的僱員。這三數十名官員進入政府體系裏,就等於將三數十隻雞丟進太平洋裏去,同魚蝦蟹一起生活。

負責日常執政的一直是公務員,這個現實亦是董建華的問責制崩潰的底因。董建華末期,他任命的非公務員出身的局長紛紛中箭下馬,已令問責制名存實亡。董規曾隨,曾蔭權新任命的,也幾乎清一色是公務員出身,如此一來,與過往公務員執政的制度又有何分別呢?

使用公務員亦有很大的問題。傳統上,香港的公務員只是命令執行者,決策階層是頂層的千多名英國官員和倫敦的相應機構。當這一班公務員失去政治指導之後,他們所做的事,就是盡量不做事,以避免出錯,尤其發現連特首也不保護他們,避免他們遭受立法會和輿論的攻擊。在這情況下,最佳的自保方法就是不做任何事,什麼也「扯牛皮」。

公務員機制之外,還有立法會。

立法會裏三十個由小圈子選出的功能組別議席不消說了,最大問題反而是直選議席。這三十個直選議員要面對選民的,凡有議題出現,站在選民的利益立場上,他們無法不窮追猛打。如果他們事事贊成政府,不替選民爭取,那麼他們下次選舉時的席位便十分危險。這解釋了一些親建制出身的議員諸如陳婉嫻、田北俊等,偶爾也要對抗政府,也解釋了民建聯、葉劉淑儀在出選時為何批評曾蔭權。

立會直選議員傳媒夾攻
立法會組成的結構,使得由香港六成選民選出的泛民議員在立法會裏長期只佔議會中少數,在泛民選民和泛民立法會議員間,造成極大的不公平感和挫折感,使立法會變成一個壓力團體。但這仍然不是絕對悲劇產生的主要原因。

絕對悲劇產生的主要原因,來自香港這一個開放社會,我們有七百萬不受管束的市民。香港人有主見,習慣享有自由,根本不會理會也不受政府所講的話所約束。另外,我們還有一班鯊魚群傳媒。鯊魚群在弱肉強食的定律下,只要嗅到丁點血腥的氣味,便會搶着群起攻擊,只有互鬥狠辣,方能夠生存,只要任何人稍有出錯,傳媒便會群起爭相攻擊,直至被分屍方休。

在這樣的政治局勢下,任何人當特首都是注定滅亡。更最大的問題是,正如文首所言,我們正處於一個急劇變動的時代,如果政府不能帶領社會,如果政府什麼也不做,我們又怎能去面對世界經濟環境的劇變,以及回歸以後的本地政治環境的質變呢?如果在香港要創立一個最終能夠執政的政黨,它必須結合到很多政治現實的因素。

自從回歸以來,我們遇到的最大變化就是中國的經濟力量崛起,很多人需要回內地做生意,甚至很多專業人士,如會計界,也需要靠核內地公司的賬目維生。而且在中國漸漸變得更繁榮和開明的情形之下,既聰明又現實的香港人有超過七成認為必須要與北京保持良好關係。

但是,因為香港人對北京的某些措施,和以往的政治運動有很大戒心,加上港英教育多年來的薰陶,同時又有九成的香港人希望保持自己的核心價值。這些核心價值包括了媒體的開放、言論自由、司法的獨立、人生安全的保障、對公權力,尤其是警權的抑制和出入口的徹底自由等。

2008年10月5日星期日

道德真空=毒奶真兇?

中國人是一個非常有創造力的民族,曾經有人說過中國人應該集體拿一個諾貝爾化學獎,因為用孔雀石綠餵魚、以抗生素養大閘蟹、把三聚氰胺混入牛奶等,都是極具創作性的使用化學品的方法。

當然,事情發展至今,對中國造成了極大的負面影響,之前花費大量人力物力去做的奧運及神州七號升空計劃所產生的宣傳性,幾乎都被毒奶粉事件完全掩蓋,這是絕對不值得的。因此,我們必須認真檢討為何在中國會有這種事情發生。

在這裏,我只舉出最重要的兩個原因:

第一,是因為沒有新聞自由。如果媒體有獨立性,根本沒有人敢長時間如此大規模地去做後果如此嚴重的事件。理由很簡單,在傳媒的監察下,只要有一、兩個嬰兒出現問題,事情便會曝光。但現在他們覺得自己是受到官方包庇的,即使出事傳媒也不敢報導,因此才敢如此明目張膽。

第二,是人民缺乏資本主義道德教育。在四九年以前,跟中國人說話,話題很快便會拉到「禮義廉恥,忠信孝悌」等道德觀念之上。但現在卻沒有人再提這一套,這些道德字眼彷彿在中國詞類中消失了。現在的中國人失去了傳統的道德教育,卻也沒有受到資本主義道德教育,亦不相信共產主義的道德教育,在這個道德真空期裏,便變成甚麼也敢做,就好像在工業革命初期出現的赤裸裸的、惡劣的資本主義一樣。



估唔到今屆諾貝爾化學奬真係由華人奪得,唔通評審委員都睇過我嘅專欄?!
(圖為華裔科學家錢永健)

2008年9月27日星期六

不老中生

香港有一個奇怪現象,就是香港的明星藝人都是很年輕的。TVB的藝員,只要稍為人氣低落,即使只有二十七、八歲,也會被安排去當「阿媽級」或「阿爸級」角色,但近年這個狀況卻有所改變。出現這個轉變的原因有數個,最重要的理由是人口年齡的老化。事實上,香港大部份人口都是來自二次大戰戰後嬰兒潮,之後香港的出生率便開始下降。而因為這一批戰後嬰兒逐漸開始老化,他們看到自己同年代的演員的演出自然會產生親切感。



從前我們時常會佩服荷里活電影可以起用「高齡」演員,如梅麗史翠普、奇連依士活,甚至福伯夏里遜福當主角,看他們的電影時,我們都會覺得他們老態盡現,但他們仍然可以獨當一面,這是香港電視電影業從未有過的現象。不過,由去年的《溏心風暴》開始,這些中老年的角色卻開始抬頭,而這絕對是合理的現象,因為他們的演技實在要比很多年輕演員都要好,他們的優勝之處,是那份經過時間、人生歷練沉澱而來的韻味。



當然,還有一個重大的半公開秘密,就是現在的保養、整容和keep fit的方法是遠遠比從前先進有效。以前四十多歲的女人已經像個「阿婆」,但看看現在的米雪,到了六十歲還是很有看頭,美艷非常。再看看夏雨,現在的他也好像年輕了十年,就因為他不久前做了植髮療程。擁有人生閱歷,又有不老的外貌,如此一來,年輕一輩如何抵擋這股「中生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