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2月21日星期一

中國何時才會達成民主?

香港的社會問題是無法解決的,因為香港的政治問題不會得到解決.

所謂2016、2020年的雙普選絕對會是鳥籠民主,而且北京政府必定能夠成功推行這套鳥籠民主,不會遇到阻力.香港主張民主的人不停為民主而奮鬥,目的不過是向北京政府不停施加壓力及將民主精神廷續下去.
因為民主不僅是一套制度,還要依靠公民的反應.只有公民不停為爭取權益發聲,當權者才不敢太過份.香港人不能夠做順民.因為這樣才能夠提高公民質素.但最終香港的民主只能依賴中國達成民主.

中國何時才會達成民主呢?

我由2000年開始沉思這個問題.直至2009年方理出一點頭緒.中國的民主要達成,要基建於兩件事情的出現:首先,是中國的經濟不能再像過去的十多年般高速發展.現時全國約有三成人對現時的北京政府非常不滿,認為現政府專橫霸道、蠻不講理、侵犯人民自由,而另一方面有約七成人卻認為生活正不繼改善,可先容忍一下,其它方面要給現政府時間慢慢改善.如果經濟發展放緩,便隨時會反過來,變成六、七成人非常不滿政府.這樣的話政權崩潰的迅速是可以想像的.

下筆時埃及正爆發大型示威,成功推翻政權,而且事件持續發酵,示威浪潮席捲中東.被推翻的埃及執政黨自從1952年,納賽納推翻了法魯克皇朝,成立「革命指導委員會」掌握國家政權,一黨專政已維持了五十八年,踏入五十九個年頭,與現時的北京政府執政時間相若,但大家卻可以看到它可以是如何的脆弱.

2011年2月18日星期五

香港的繁榮

過去十年,我一直以香港的命運為題,剖析香港的政治、經濟發展及前景。在這十年間,我對事物的認識和看法當然有些變化,但變化基本上是微小的,基調依舊。 這一刻,我有相當的把握可以預言中國及香港的發展。若用微觀的角度看香港的前途,我相信香港的繁榮可在未來維持一段相當長的時期,主要因為香港其實是內地人士的「避難所」。當中國人越富起來,便會有越多人移民香港,因為香港無論在人身和財產安全上都比國內有保障得多。

將金錢財產存放在香港是會得到法律的保護,不會隨便被充公,單是這一個優點已非國內環境可以比擬。之前西藏首富多吉扎西就因被控向西藏流亡政府提供資金,遭法院判處無期徒刑及充公其四十三億人民幣財產。這樣做完全是不合理的。.若法院判他有罪,可以判他坐牢,但又憑甚麼去充公他合法所得的私人財產呢?因此,國內的人會認為錢在大陸並不是他的錢,只有移轉到香港之後,錢才真正屬於他。在這種動力之下,香港變成了一個離岸安全中心。

事實上,香港能夠超越紐約成為世界集資金額最高的地方,就是因為外資也同樣認為香港是個資金受到保障的地方,這是中國沒有的。在可見的將來,這種優勢似乎不會改善。源源不絕的資金湧入香港,令香港的資產越來越昂貴,即是說香港的貧富懸殊也會越來越嚴重。部份窮人在退休後被迫回到內地生活,這根本是回歸到1949年以前的狀況。.

2011年2月17日星期四

轉劇轉變中的群眾 (六)

香港現有的博物館的票房收入只有每年支出的1%左右,也就是說不計投資,每年現金虧蝕足百份之九十九。這情況下竟然還要去辦一個規模龐大數十倍的博物館,到底是甚麼道理呢?

政府仍然只懂走傳統的舊路,不斷進行大白象工程,意圖創造政績工程,利用機建刺激經濟。事實上,只有在基建不足的地方,投資基建才是刺激經濟的方法。一個地方若已有足夠的基建設施,繼續投資基建只會導致基建設施使用率偏低,因而帶來無窮無盡的負累。香港的第一條過海隧道是賺大錢的,但及至西隧通用,卻一直無法賺取利潤,要靠不斷加價來維持。大老山隧道、九號幹線、十號幹線等都長期虧本的,因為香港的基建已差不多飽和,興建新基建項目一定要非常小心。

如果只為了刺激經濟而不斷進行機場項目,只會走上日本昔日的道路。日本由1990至2010年花費數以十萬億日元進行各式各樣的基建項目,建了一些通往一些沒有人要到的地方的道路,建了一些貫通兩端都沒有人的地方的橋樑。這樣做不會刺激經濟,只會帶來無盡的負累。

而應該投資的地方特區政府卻沒有投資,例如我們需要更多的投資在教育方面,我們需要做更多事去提升一般市民的文化水準,我們需要投資更多在改善環境方面,改善空氣質素,減輕各種污染帶來的健康問題,而更重要的,是特區政府完全沒有投資在改善現今貧富殊懸的狀況。

2011年2月16日星期三

轉劇轉變中的群眾 (五)

過去十多年,香港政府的財政儲備由四千億增加至約六千億,而每年由財政儲備投資所產生的收益都會撥入香港政府的正常盈餘帳目之中。但這並非真實的數字。真正的數字還包括存放於香港的萬多億外幣和香港政府約七千億的盈餘滾存所帶來的利息收益。這些收益每年都會產生利息,但卻不會算入政府的財政預計之內,也就是說政府每年的收益實際上比帳面多約五百億。

直至最近兩年,社會才開始有越來越多人關注到這個問題,甚至《華爾街日報》亦有文章提出質懷香港為何需要如此龐大的財政儲備,為何政府不動用這些儲備去解決香港社會日益嚴重的深層次矛盾問題呢?
世界上,幾乎不存在完全沒有負債的政府。絶大部份的政府均是負債經營的,因為政府可隨時向其人民及國外借錢。長遠來說,能保持收支平衡的政府已是一個超級保守的政府,而現在的香港政府卻是一個長期保持巨額盈餘不停的政府。《華爾街日報》的文章亦有提到,要有效保護貨幣系統,實際上儲備最多只需要該貨幣流通量的100%便已足夠,再多也是多餘的,而現在香港卻有超過兩倍。以現今的儲備額,香港即使完全不收稅款,政府也能維持正常運作最少五年。

庫房水浸,有錢在手,香港政府沒有好好運用,反而做了許多非常「戇居」的事,例如迪士尼樂園就上了個大當,虧蝕超過二百億;花669億興建高鐵,只為走23公里的路程;為了建設一個綜合大型博物館和文化表演場地的西九龍文化區,又花了二百多億,加上價值連城的西九龍土地,估計西九文化區最後埋單近千億。

2011年2月15日星期二

轉劇轉變中的群眾(四)

另一對香港影響深遠的現象,是管理階層的消失。不少辛勤工作幾十年的中級管理層赫然發現他們的崗位在某一天突然不在存在。為甚麼會這樣呢?原來是因為他們的工作機構已北移大陸。最初公司聘請他們去管理國內工人,後來國內工人學懂了管理的方法,這一班中層管理人員便再無用武之地,忽然間從中產降格成為低下階層份子。

基於前述的社會和經濟因素,令香港社會積累極大的怨氣和嘮叨。加上香港沒有直選政制,管治者對香港長遠前途沒有願景,也沒有足夠民意支持去貫徹執行他的理想。於是,董建華雖然有願景,卻未能駕御公務員系統。管治者要有效推動公務員系統,其中一個方法是由直選產生,背後有政黨的支持。因此董建華最後落得灰頭土臉。

然後到曾蔭權走馬上任。曾蔭權為公務員出身,他的處理方法是盡量少做事,凡是會惹麻煩的事都不去碰。只要這個局面不改變,香港便無法推行較深遠的經濟改革,只能於現有的範圍下作出溫和的改善。曾蔭權這種思維產生出一個非常有趣的現象,我只可以用四個字來形容,就是「無理可喻」。在90年之前,香港的儲備長期只有大約千多億。當時魯平批評港英政府的高福利政策,認為最終會導致車毀人亡的說法,也不過是要求港英政府要保留數百億儲蓄予特區政府。

結果回歸那刻,連同外匯儲備總共有九千億。 後來香港經歷了兩次重大的金融危機,但經過兩次重大的考驗之後,結果香港的儲備竟變成二萬多億。這個沒有政治能量的政府,變成了一個守財奴,只懂牛頭角順嫂式的理財哲學,為了儲備而儲備,完全沒有理由。儲備要多少才好呢?答案是越多越好。 這是全世界都沒有的奇特現象。

2011年2月12日星期六

轉劇轉變中的群眾(三)

現今的教育制度基本上是一種平均主義,以盡量令每個人都受到教育為目標,並非以往那一套需要經過殘酷篩選的精英制度。這套制度的弱點尤其在語言能力上尤其顯著。在這制度下,學科成績基本上能夠保持,但學生的中英語文能力卻大幅度落後。

現在要面對的情況是以往難以想像的,試問誰會想到大學畢業生竟然無法寫出合乎水平的英文、甚至是中文的文章? 那些未及水平的人的學位雖然是受惠於學位通漲而得來,但他們會更加覺得社會對他們不公道,因為他們的心理期待仍然維持著以往那一套。除非修讀某種專業,如醫生、律師、會計師等,否則大學畢業生的起薪只約一萬元,長遠亦不過兩萬,因此許多人因此而感到失意。而由於這班人受過相當的教育,因此對民主自由以至左派思想理論都有所了解,造成他們對社會會有更多的要求。.

然而因為香港一向都是個守秩序、溫和及理性的社會,所以這些人的行為相較外國已屬非常溫和。雖然如此,在有需要的時候香港也會出現大型社會衝擊,最佳例子是03年五十萬人上街。當時香港人認為23條將威脅香港最核心的價值觀念─法治、行為和言論自由,於是社會不同階層都響應參與。

另一方面,隨著環保意識抬頭,保育問題亦得到越來越多人的支持,反高鐵、保衛菜園村等都變成了波瀾壯闊的行動。這些八十後有部份模仿外國綠黨份子,不喜歡組織,愛個別行動,尊崇個人自由,奉行有事聚集,無事散開的行事方法,而且有政治潔癖,不參加任何政黨。他們仿如一隻無頭怪獸,不僅特區政府,連政黨也對他們感到莫名其妙。

2011年2月11日星期五

急劇轉變中的群眾(二)

除了人口來源,人口年齡分佈所形成的差別。

我們這一代大部份人都屬於戰後嬰兒潮出生。這個人口生殖潮自1950年代開始,持續約三十年,並以1950至1970年期間為高峰,在該時段出生的人佔香港人口比例最多。這一代人控制了香港大部份的資產、權力,甚至話語權。

呂大樂在《四代香港人》所說的我不想重覆,但有一點要注意的是,1970年後的香港已成為一個富裕社會,而在富裕社會出生的人是有其獨有特性的。他們的安全感較強,於是他們不一定要像上一輩般擁有力爭上游、賺錢的狠勁,部份人追求的是其他價值。

好像熱門的八十後問題,就是上述兩個問題揉合所敷生出的現象。由於社會條件不斷進步,八十後都受過一定程度的教育,但由於家庭環境較好,因此沒有工作的急切需要。我親眼目擊不少八十年大學畢業後長期不去找工作,只靠兼職或以進修為名,一直漫無目的過活,完全失去我們這一代為了獨立養家而急急工作的魄力。而由於有了知識,能看到社會上許多的不公義的地方,所以八十後當中有少數人傾向走上社會抗爭的道路,這亦是香港社會難以管治的一個原因。

自麥里浩推行九年免費強制教育至今,得出的結果是「學位超級通貨膨脹」。今日的會考畢業生並不等於四十年前的會考畢業生;今日的大學生並不等於四十年前的大學生,因為今日的會考畢業生和大學生人數大幅增加了。

2011年2月10日星期四

急劇轉變中的群眾(一)

踏入2011年,要了解香港的問題,首先要明白今時今日的香港人,已與1983年中英談判時的香港人有非常大的差別。所謂「香港人」其實是一件動態的事物,每天都有人死去,有人出生,有人遷出,有人移入,它就像一條長河般,在不斷的改變中。從人口來源及年齡分佈,我們可以看出不同的畫面。

香港基本上是一個由移民組成的城市,絕大部份人都不是原住民,分別只在於他是新移民的第一代、第二代還是第三代。 假設將居住香港超過三十年或移民第二代都當作本土生香港人的話,在踏入二十一世紀第二個十年的當兒,我們會發現這種所謂「香港人」的人數正在急劇減少中。數以十萬計的「香港人」紛紛離開香港,或移民外國,或移居內地。

「香港人」與「香港人」結婚生子的比率亦大幅度下跌,香港女性的生育率位列全球榜末,若只計算香港女性所生的小孩,情況就更加慘烈。在這種情況下,便有「半個香港人」出現,即是父親為香港人,由國內女性所生的孩子。「半個香港人」的比例在近年激增,佔香港新生嬰兒總數約六成。另外,就是純粹的新移民。現時每日有150個來港單程證名額,即每年有54750個新移民來港,持續二十年。

在上述兩個元素影響下,那種所謂本土生香港人的成份大幅度下降。而本土生香港人成份下降的其中一個影響,就是之前提及到的香港傳統核心價值受到削弱。尤其近年的內地來港移民不少是有經濟能力的人士,他們會在香港投資股票及地產,亦與國內的既得利益集團有非常深厚的關係,因此他們傾向保護建制。

2011年2月9日星期三

香港的壟斷(二)

香港貧富懸殊日益嚴重,香港人眼見有人活在赤貧,少部份人卻坐擁巨額財產,先天上已予人官商勾結的感覺。而事實上,特區政府亦有立法去保護那些壟斷的行為。

地產壟斷是香港最嚴重的壟斷之一,地產商利用對樓宇「發水」比例和補地價手續漏洞的認識謀取暴利,而這種資訊優勢就是透過「收購」熟悉相關程序的官員而產生的。這是實質上影響深遠的官商勾結。

官商勾結的另一個層次,是功能組別選舉和選舉委員會的結構製造了一群對政府有強大影響力的既得利益集團。特區政府在直接民選的部份得不到支持,於是便需要依賴功能組別,而功能組別人士對政府有其獨特的要求。

最簡單的例子是劉皇發與鄉議局,他們所形成的龐大既得利益集團與特區政府緊密的勾結是無可否認的。他們倚仗掌握著新界原居的民意,在土地及丁權方面大賺特賺,劉皇發除了是議員更是行政會議成員,而代價是盡量支持特區政府。要在新界進行任何項目,若不討好這班既得利益者,他們便會組織居民反對。失去鄉議局的支持,自由黨便落得慘敗收場。由此可見他們的勢力和利益何在。 部份官商勾結則是港英政府遺留下來的,簡單的例子是民航署與國泰航空的關係。

要令香港經濟再次高速發展,以上皆是必須要解決的問題,務求將香港潛在的生產力和創造力盡量釋放。與此同時,香港人必須有足夠的胸襟,容納中國對香港經濟的高度參與。否則,香港只會停留在「消費之都」的層面,供國內人來港儲放資金及消息,而香港本身的生產力便會日漸不足。作為大都會,香港無論在土地與人口上都顯得不足。按一般大城市的發展模式,城市的邊界會隨著增長向外擴大,吸納外圍土地及人口,因此深圳和東莞等地區理應納入大香港範圍。另一方面,深圳和東莞若能引入香港的管理模式,兩地的生產力亦會激升。可惜這套對各方都好的方法,卻因為政治原因而無法實現。

2011年2月8日星期二

香港的壟斷(一)

香港號稱全球最大自由經濟體系之一,但當中其實有極多的壟斷成份。香港的經濟其實分成兩個部份,其一是自由競爭部份。由於中國人嗜做生意的特性,只要有半點商機的行業都會爭相營運,直至該行業開到荼靡方休,因此自由競爭的結果是所有人都沒錢可賺。

而那些受到保護的行業因為失去競爭,所以賺取的利潤卻極高。 在香港各種壟斷中,最嚴重的首推專業壟斷。香港的律師和醫生的收費是世界之冠,而他們維持高收費的方法就是將入行門檻不斷加高,阻止他人加入,令競爭盡量減少。

九七回歸後英聯邦國家醫生來港執業,難道澳洲和加拿大醫生的質素會比香港的差嗎?表面上入行門檻越定越高是為公眾利益著想,實際上執業者人數越少,收費越水漲船高。律師的情況也一樣,除非特殊理由法庭批准,否則英聯邦國家的律師不到在香港上庭。

其他有形的壟斷在香港多不勝數,例如電費、煤氣、交通工具、電視、貨櫃碼頭、航空等,都是有政府立法支持的壟斷經營。另外,政府亦嚴重影響了香港的房屋供應,佔了主控性的地位。從事這些壟斷性行業的人取得暴利,尤其是在土地和金融方面的壟斷,是加劇貧富懸殊的一大原因。

壟斷除了造成嚴重的貧富懸殊之外,更令經濟效率不足。透過消除壟斷,可以顯著改善香港的經濟效率。但問題是我們無法拆除壟斷,因為在政治上沒有足夠的能量去針對這個問題作出有力的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