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7月18日星期三

麥齊光被捕的政治啟示

麥齊光,是香港史上被拘捕的最高級現職公務員。
不少人誤會以為互相租住對方物業,騙取政府租金津貼的情況在公務員體系中非常普遍,但事實並非如此。公務員如果擁有物業又想申請租金津貼,最常見而且簡單的做法是將自己的物業放租,再租其他人的單位居住。


而麥齊光為何要與另一個人同時間買條件幾乎一模一樣的單位,然後互相租住之餘,還要到律師樓辦授權書呢?以當時的市況及香港的樓宇供求,根本無需擔心自己買入的物業沒有租客,如此大費周章地做一連串複雜手續,又有危險性的方法,其動機如何解釋呢?

機關算盡仍舊一鑊熟

我認為動機其實非常簡單,就是麥齊光既想領租金津貼但又想住回自己的物業。租住別人的單位,一來在裝修方面未必可以從心所欲,二來自己亦不會在室內布置設備上投資太多,間接影響生活質素,而且業主可能隨時收回單位,要考慮和面對的問題其實也不少,因此麥齊光就絞盡腦汁,想出這個互租計劃。而與他「合作」的路政署助理署長曾景文,雖然是他的大學同學,但因為互相不信任對方,於是又簽訂了有權出售租住單位的授權書,更在授權書中加入兩人的太太。但他想不到,20年後會因為加入梁班子而被揭發,當初機關算盡,反而換來今日的「一鑊熟」。

特首對拘捕全不知情

另一方面,這次事件到底包含了甚麼政治啟示呢?
我只可以說,如果我是梁振英的話,我會在這一刻立即辭職。廉政公署原則上是直接隸屬於行政長官,為甚麼沒有人向梁振英洩漏一點風聲,好讓他可以在進行拘捕行動之前叫麥齊光先行辭職呢?雖然時間只差一天,但卻可由現任官員被拘捕變成前任官員被拘捕。若換作以前,拘捕行動依然會進行,但在行動之前想必會向行政長官透露一些消息,讓他有點空間去做危機處理的準備。根據廉署守則,不告訴他是道理,告訴他是人情,現在梁振英對廉署的行動一無所知,明顯是被架空的象,公務員系統完全失控。試問這樣的行政長官還要當來幹嗎?

2012年7月11日星期三

我對林煥光的7點提問

我對林煥光處理行政會議召集人身份一事,有以下的提問。


首先,你是政務官出身,理應明白擔任了行政會議是集體負責制,是沒有獨立的身份。林煥光你為何沒有考慮清楚而立即做行政會議召集人,這是令我非常驚訝﹗


第二,你說擔任行政會議召集人可以制止惡法通過,但你參加梁振英政府,更作為第六把交椅。你的說法暗示了梁振英的政府意圖通過惡法,這可是誹謗梁振英政府。作為一個成熟的人怎樣可以說這些不負責任的說話?


第三,若說入行政會議仍可以做到平機會所做的工作,實踐其主張,那麼你何須留任平機會主席?過氣的平機會主席也一樣做到這工作,為何不辭平機會主席?專心在行政會議做那工作,實踐平機會的主張呢?


第四,當有人質疑你的時候,你才驚覺問題所在。以你的資歷和能力,作為一個行年六十的人而又做了多年政務官的人,這樣也想不到,那真的是非常幼稚﹗


第五,我再問林煥光,兩個職位在你面前,當時沒有人迫你表態。若以職位考慮,當然會以行政會議召集人行先。辭去平機會主席有多難呢?但你卻一口咬定考慮辭去的是行政會議召集人,這是對梁振英政府的否定,你所做的真的非常奇怪﹗


第六,現在你考慮完之後,你竟然沒有辭行政會議召集人,也繼續留任平機會主席到明年1月。幾日之間出爾反爾,你現在有何誠信可言呢?你現在跟梁振英一樣,是一丘之貉﹗


第七,而且你現在留任平機會主席,所用的藉口竟然是平機會是法定機構,沒有署任,所以你不能夠立即辭去平機會主席。要知道特首是可以立即委任另一主席,否則,若你死了,是不是就會沒有平機會主席呢?你現在是不是當聽你說話的人是弱智嗎?


所以現在的你已經是人格掃地了﹗


這是我對林煥光的7點提問,歡迎大家廣傳。

2012年6月28日星期四

孫德基怎可以做審計署署長?

清末時,袁世凱想廢御史臺,改用新的官僚體系。當時有大臣立即講御史臺乃朝廷之耳目,誰想廢御史臺,就是大奸﹗

今日,審計署是香港人民的耳目,為人民嚴厲批評香港政府各部門。最近,也能夠毫不留情批評曾蔭權。現在竟任命孫德基做審計署署長?此人出身安永,升到中國區主席。他曾經為雅佳核數,而雅佳和善美就牽入龐大的詐騙案中,最後安永要作出巨額賠償來處理這件事。這個人其實只在商業社會上擅於玩弄數字,有何把握他將來會客觀評定各部門的支出,還是他是為梁振英掩飾不當,然後將責任推向他想打擊的公務員身上。這樣的人有何資格做審計署署長?

再補充一些,孫德基這個人,原本他出的審核報告指中國商業銀行潛在壞賬有9千多億,但當中國政府否認,指壞賬只有6千多億,那他就立即出聲明推翻自己的報告。這樣的人有何信用可言呢?

另外,他跟隨梁振英接任城大校董會主席,他跟梁振英關係之密切已不言而喻。這個人很有可能會為梁振英掩飾惡行。我想問不用公務員,但委任一個這樣的人,到底是有何目的?這個人到底有何公信力?

2012年6月1日星期五

政府改組不許蒙混過關

最近已開始有傳媒就為何香港人要蓄意對抗梁振英作出討論,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梁振英日漸顯露出的獨裁傾向。

指摘傳媒、批評立法會,所作所為意圖封殺不利於他的報道,將立法會變成橡皮圖章。為求急於建功立業,不惜犧牲公義,不擇手段將阻礙他的聲音排除,只講求所謂的「效率」。

亂碰亂撞死得快

沒有事情比得上花數百萬興建一幢綿陽中學,然後又在不足兩年將它拆卸發展豪宅更有效率,然而這種「效率」真的是我們想要的嗎?快並不代表有效,真正的效率講求的不但是速率,還要有功率,即所做的事情能夠成功達到終極目標的機率。只懂亂碰亂撞,行得快亦死得快。

梁振英質疑立法會議員就重組建議提出質詢是拉布,首先提出質詢不等如拉布,質詢的目的在於精益求精,檢視政策在大方向和細節上的錯漏,從而作出改正,避免日後出現問題。

其次是梁振英不明白特區政府做政策之前必須諮詢市民意見,是因為它沒有民意授權,如果連唯一能夠鉗制特首強行施政的立法會都被廢除功能的話,問題可以非常嚴重。

梁振英經常將選舉與民主混淆,誤會有選舉就等於有民主,以為自己擁有民意,卻忘記自己只不過是由小圈子選舉選出來的特首,而非由全民投票選出。

因此雖然他在參選政綱中有提及改組政府架構,也不等如得到全港市民的支持,而且即使外國的民選政府,在通過重大法案,或涉及大額公帑的議案前都會先作諮詢,甚至進行公投,才作最終決定。

設副司關係重大

梁振英今次的重組建議,他在司長與局長之前增加一個副司長階層,而且兩個副司長都有直接管理某些政策局的實權,因此這兩個職位名義上是副司長,但實際上卻等同司長。這次重組,絕對是一次重大的政制改革,不容許有人走法律罅隙、假扮角色蒙混過關。

2012年5月31日星期四

政客須為自己留下台階

梁振英最近做的另一件荒謬事件, 是就《蘋果日報》有關恒隆主席陳啟宗獲梁營中人醞釀推薦接任港大校務委員會主席的報道發表聲明。聲明中指《蘋果日報》的報道失實,並且對《蘋果》過去一周3次刊載內容不實的人事任命報道,內容影響人心,「深表遺憾」。的確,政府高層的人士任命除非得到中央批准,否則不能洩露。不過正是因為真正的名單沒有人知道,所以基本上全港傳媒都在名單未正式公布之前都在玩這種猜人名遊戲。既然大家都有這類型的報道,為何惟獨要就《蘋果日報》的報道發聲明澄清呢?

急不來也急不得

而且《蘋果日報》在有關陳啟宗的報道中,亦不過是說梁營中有人醞釀推薦陳啟宗而已,根本未提梁是否已接獲這建議或作考慮。所謂「梁營中人」範圍甚廣,所指的到底是誰也不知道,何解候任特首辦要出來澄清?此舉實在有一點無私顯見私、此地無銀。

梁振英做事急進,他認為過去政府辦事最大的問題在於「慢」,他上場後首要任務是加快政府處事速度。要達到快的目標,他的方法就是跳過所有程序。曾蔭權為官多年,深明政府做事的程序,知道有些事情急不來也急不得,相反梁振英完全不了解這點,以為一切只要他出力催迫定可成事。可是,事情並不如他想像般順利,遇上障礙他的對付方法只有兩招:第一,向中聯辦哭訴求救;第二,大打民粹牌,每次都以房屋供應等民生事項威嚇港人,如不遵從他的建議便會無屋住無飯吃。不過這種說話講得太多就沒有人再相信。

狠說話覆水難收

作為一個政客,不是不可以說謊,但有機會立即被人拆穿的謊話絕對不能夠說。其次,是謊話不可以說太多。謊話多得連自己也記不住,說話很容易會自相矛盾。第三,一些沒把握的事情不可以說得太堅決,必須要為自己留有下台階。好像今次三司兩副司十四局的建議,說冇「Plan B」,一定要在7月1日之前通過。那麼7月1日前不能通過怎麼辦呢?狠說話覆水難收,試問他如果下得了台呢?梁振英說話從來不留餘地,今次政府重組如是,雙非零配額如是,僭建問題如是。

只懂紙上談兵、沒有實際辦事能力,這就是我反對梁振英上台出任特首的其中一個理由。

2012年5月30日星期三

強推改組 梁振英缺洞察力

政府架構改組,梁振英的說法絕對是斷章取義。民意調查中除了他引述的問題,之前其實還有另一條問題─「候任特首增設兩個副司長兩個新局長,改組為五司十四局,你傾向贊成還是反對呢?」贊成的只有23.7%,反對的亦只有22.2%,支持和反對的人數相若,而中立的有41.3%,不知道的是12.8%,這顯示支持與反對的人數都不足以代表大部份市民的意見。既然有超過一半的人仍然未有立場,甚至不了解重組建議,為何立法會不可以代表市民去問清楚呢?立法會的職責就是要討論清楚重組架構的好處和壞處。

絕對非小事一樁

梁振英說今次新政府架構改組建議只涉及4個決策局的說法完全是荒謬的。除了新增和合併之外,梁振英的重組建議,還包括重新分配司長或副司長轄下的政策局,這種調動當然對該政策局有所影響。另外,增加副司長一職在憲制上,是增加了一個政府架構層級,絕對是一次重大的憲政改革,並非如他口中所言的小事一樁。

梁振英亦忘記了今次推銷重組建議,必然會遇上之前向中聯辦求救、強行「剪布」而結下的「冤家」。例如其中廣播事務委員會,就是由黃毓民當主席,新增的科技及資訊局要經過他主持的會議討論,是理所當然的。在憲制上,黃毓民絕對有權召開這個會議,如果建制派議員在會議中有任何抗議行為,他亦有權趕他們出會議廳,只要這個會議一天沒開完,建議都不會被通過。梁振英以為強行剪布,便可以完全清除障礙,是沒有政治洞察力的表現。他沒能預計到將會發生的事,也完全不懂得政府的程序。

一直只作壁上觀

以梁振英的處事方法,他在香港這種開放式政局中,必然會碰壁。梁振英沒做過一天公務員,雖然當過行政會議召集人,但亦不過是相等於出任過一般公司的董事局,一直只是作壁上觀,沒有直接參與過公司的實際運作。如果我請一個CEO,他在未上過一天班,就堅決要先徹底改組公司,然後才肯上任的話,我一定會立即炒他魷魚。這是一個非常簡單的管理原則,任何真正懂得管理的人都會知道,要順利接管一間公司,新的領導層都需要先上任,親身體驗及觀察過公司的內部運作情況,摸通所有人事脈絡,了解真正的問題,才會展開改革。假如繼續依照梁振英紙上談兵的行事方式做事,新政府將沒有不動盪的理由。

2012年5月20日星期日

民主衝擊市場 引發經濟危機

上星期港股累積跌幅超過1,600點,背後有兩個主要問題:首先,是希臘局勢會如何發展。

有評論認為希臘問題注定無法解決。希臘新政府組閣失敗,似乎無法履行歐盟提出的援助方案,希臘人民就退休金及公務員薪酬等問題寸步不讓,根本無法接受一刀切的大幅度緊縮計劃。但若不接受方案,歐盟不再提供援助的話,希臘政府短期內便會耗盡營運資金,甚至退出歐元區。希臘的退出,令人聯想起歐豬五國,即意大利、愛爾蘭、葡萄牙、西班牙的債務危險是否同樣會以「走數」收場,繼而引發資金撤走,令整個歐洲的經濟體系面臨自從大蕭條以來最大的衝擊。

南歐社會主義最惡劣

國家破產或瀕臨破產邊緣的情況時有發生,通常的處理方法,是貨幣大幅度貶值。希臘奉行社會主義政策,企業過度國有化及公務員比例過高,是導致長期入不敷支的基本原因,只要這個情況不改變,問題永遠無法解決。另一個更基本的原因,則源自市場經濟與民主兩個基礎觀念的角力。簡單來說,要經濟有效率地運作,在宏觀層面上,必須以市場經濟原則去作出調節,但是國家政府有責任維持經濟暢順運作之餘,另一個任務,是要保證人民的生命和尊嚴等權利,而這些人權是無法用金錢來量度的,於是社會便產生出另一套機制——民主機制。兩套機制是會發生衝突的。

任何事情用一人一票機制去決定,都會自然走向平均主義,與私產制度發生衝突,要在兩者之間取得平衡,非常困難。在歐洲,尤其是南歐的社會主義,是最惡劣的社會主義。與北歐國家以津貼為主的政策不同,南歐的社會主義國家傾向設立龐雜的管制條例,如一大堆的勞工法例和過度國有化,因此在削資之前,必須面對許多法治上的矛盾,需要修改大量法例,加強削支計劃的難度。

2012年5月19日星期六

國內那一套在港行不通

梁振英提出的新架構的劃分方法,顯示出梁振英高估了自己的能力。以像他那樣沒有實質管治經驗的人來說,企圖獨自利用3個司長去管理14個局,做得到的機會極微。之前董建華當特首時,亦曾說過自己天天工作「七十一」,即是由清晨7時工作至深夜11時,然而依然會被人瞞騙,最後落得一塌糊塗、腳痛下台的收場。如今不但梁振英自己無經驗,還要布置兩個同樣沒經驗的親信進入特區政府最高管理架構,我就即管看看這件事若強行實施,會如何收科。

面對質疑露不悅之色

而且無論是梁振英自己、現在協助他的羅范椒芬,還是盛傳大有機會擔任政務司司長的林鄭月娥,處事作風都相當強硬。然而由於香港是一個開放社會,任何政策都要作出諮詢,所有事都會有反對聲音,因此管理香港其中一個難處,是要克服各方面的政治反對力量。

由於現時的特首並非由普選產生,沒有民意授權,推行政策不可以強制施行,否則必然會遭受到極大的民意反彈,所以政府高層一定要懂得如何游說社會各界接受推出的政策,像今次三司兩副司十四局新架構,就因為沒有諮詢而受到市民的質疑。面對這些質疑,梁振英立即面露不悅之色,羅范椒芬則說政府無需事事諮詢公眾,大可先改組再監察。

恐怕將來要懷念煲呔

或者他們以為在香港可以用國內的模式做事,港人會任由政策先通過再算。但國內那一套在香港是行不通的,若他們真的意圖將國內的做事方法套用到香港的話,很快我們便會見到他們「撞板多過吃飯」。

王莽的改革最終導致天下大亂,他在位14年,最後被殺,當時的人民都渴望新朝盡快崩潰,當時百姓所謂民心思漢的情緒,其實與現時香港人的心情頗為近似,董建華在位時香港人懷念港督彭定康,曾蔭權時期香港人又懷念董建華;日後梁振英上台,恐怕到時可能輪到懷念曾蔭權,因為曾蔭權雖然奉行「不做不錯」的精神,但起碼不會胡亂改革,將市民折騰得死去活來。

2012年4月13日星期五

泡飯堂泡出一生成就

因着人生際遇的無常與荒謬,我們往往難以為自已定下人生的目標。在我當新聞主播的年代,七點半新聞是無綫最高收視的節目,在無綫台慶的「曬冷」全台藝員大合照中,我甚至會被安排站第一排,即現時一線花旦小生每年都爭得頭崩裂的位置。雖然如此,後來我還是選擇了跟隨何掌邦過檔麗的電視,因為我是個知恩不忘報的人。

編劇花了20年光陰

過檔麗的之後,我除了繼續主持七點半和十一點的晚間新聞之外,有時候我還會做一些晨早節目,毫無運動細胞的我甚至連奧運評述節目也會參與,經常一天工作16個小時。正因為待在電視台的時間特別長,節目與節目之間的空檔我又不能離開,惟有天天在麗的職員飯堂裏泡。在飯堂裏閒極無聊,少不免與不同部門的同事搭訕混熟,不少影視圈的老朋友就是這樣泡回來,其中一個就是麥當雄。有一次麥當雄問我有沒有興趣一起「度劇本」,一度就是20年。

在此之前,我連做夢也沒想過自己會當一個編劇,我亦從未接受過正式的編劇訓練,最初也是抱着嘗試的心態。果然,我的第一部電視劇《大家姐與大狂魔》是失敗作。然後第二部是《大丈夫》,第三部是《鱷魚淚》,我正式躋身編劇界,之後編的電視劇有八百多集,算得上是多產,也創造了一些風潮。但我想說的並不是我的編劇成就,我想說的是,人生中許多事情都是意外,都是沒有計劃的。雖然我在編劇行業上花了二十多年的光陰,編劇也為我的生命帶來重要的影響,但卻與我原來的人生目標一點關係都沒有。

人生途徑無法預計

人生的最終途徑往往是我們完全無法預計,由際遇賜予的,因此越短期的事我們會了解得越多。我們會很清楚今天晚上會到哪間餐廳吃飯,卻無法知道10年後自己將置身何方。人生是一件我們永遠無法預知的東西,若問小兒長大後要幹一番甚麼事業,他們的志願時常單純得可笑,例如我的姨甥女小時候認為世上最威風的成就,就是到無綫電視當舞蹈藝員。又例如我中學時代的死黨,他的志願是服務社會,一心一意要當社工;可是他大學畢業,正式成為社工之後,卻大失所望。現實世界的社工要面對沉重的官僚文書工作,精疲力竭,真正能花在服務對象的時間不多,而且即使願意花時間,也會發現許多個案根本是無能為力,愛莫能助,令他非常沮喪,於是當了幾年社工後便轉往進修法律,當律師賺錢。

2012年4月7日星期六

深層次矛盾造就振英當選

董建華的八萬五房屋計劃再加上遭逢亞洲金融風暴,香港樓價在1997至2003年沙士爆發過後的5年多時間內一落千丈,普遍私人物業貶值達70%。曾蔭權吸取了董建華的教訓,在上任後馬上縮減主動土地供應,與此同時,大量國內資金流入香港買樓,在供應減少和需求增加的情況下,造就樓價除了在2008年金融海嘯期間曾稍為下跌之外,基本上自2004年至今,一直維持上升的軌道。

另一方面,自從大陸改革開放以來,香港工業外移,經濟亦日漸成熟,於是產生兩個後果:第一,由於工業外移,香港社會轉為以服務性行業為主。服務性行業屬知識型經濟,其中不同職位的薪酬差距可以非常大,例如一個每星期能賺100萬的專科醫生是服務性行業,一個只能賺取最低工資時薪的快餐店店務員也是服務性行業。香港並沒有一套再分配制度,令財富分配可以較為平均,因此香港的貧富懸殊情況越來越嚴重。

經濟問題造成文化衝突

貧富懸殊加上樓價持續高企,令社會凝聚了一股很大的怨氣。市民感到無法分享過去10年經濟增長的成果,社會大部份人的收入追不上經濟增長,在香港這樣一個已發展城市裏,120萬人仍然活在貧窮線之下,是不可接受的。中產階級亦怨恨無法置業,一方面無法改善擠迫的居住環境,另一方面亦無法分享到樓宇升值的成果。

上述情況尤其在2003年CEPA實施之後越趨嚴重,因為自由行令每年訪港旅客由數百萬增至約2,000萬,但這些自由行旅客在港的消費只集中於化妝品、珠寶鐘錶、高科電器等高消費產品上,能惠及的行業實際上不多,但卻因此令店舖租金非常高昂。由於租金上漲,令各種民生用品的價格亦因此上揚。香港市民未享受到自由行帶來的好處,已先承受了他們帶來的壞處,再加上港人的文化自我保衛機制,就產生了所謂「反蝗蟲論」的文化衝突現象,造成了另一種怨氣。而最近的雙非孕婦及粵港自駕遊等問題,又再強化了這種文化衝突問題。

建制派想法分歧釀撕裂

在這種氛圍下,原來的計劃是讓一切維持現狀繼續下去,以至今年特首選舉亦內定了由唐英年繼任。唐英年是最能夠得到各界,包括了公務員、香港精英體系、富豪體系,甚至香港左派勢力等接受的人選。而處心積慮要當特首的梁振英與香港傳統左派份子,其實是同一類人,他們在香港的勢力越來越大,於是便提出一個說法,指香港存在的深層次矛盾越來越嚴重,如果繼續坐視不理,到2017年普選特首時,這一群代表香港精英管理階層的人未必選得過泛民代表,因此必須找一個似乎可以解決民粹深層次問題的代表人物。而且,既然2017年普選似乎無可避免,早一屆在建制派中引入競爭作為預習,也無可厚非。也就是這種想法,令建制派之間開始發生衝突。

2012年4月4日星期三

港府的「不神聖聯盟」

在回歸之前,香港中上階層人士的力量,一直是依靠港英政府賦予的。港英政府一直透過委任他們進入各級咨詢委員會,甚至行政會議及立法會議,令他們獲得權力和聲望。

回歸後取消委任制,這班人就轉為利用功能組別,繼續控制了議會內的多數。他們大部份是來自各行各業的領導人物,即所謂的社會精英份子。這些精英份子加上香港的富豪階層和香港的公務員系統,尤其是領導骨幹的政務官集團,再配合香港的左派勢力的支持,就結合成一個「不神聖聯盟」,而這就是回歸首15年香港管治的真相。

聯盟維持香港穩定

這個不神聖聯盟,最至高無上的目的,是維持香港的穩定,務求香港不會出現任何動盪,使香港可以繼續賺錢,為中國作出貢獻以及不會帶來麻煩。然而,自香港引入直選之後,香港有越來越多的直選議員,另一方面,香港的傳媒亦有相當的自由度,基本上是一些肆無忌憚的傳媒,於是要達至穩定,就有一定的工作需要去做,例如組織群眾,操控傳媒等等。這些要出錢出力去做的工作,是那些吃慣免費午餐、只懂等港英政府授予權力的精英份子不會去做的。

許家屯在他的回憶錄中,曾提到他建議香港的豪富辦政黨,以代言人的形 式去做工夫,最後卻沒有人願意去做,但這些工作又不能不做,那麼該由甚麼人去做呢?大家心裏有數,所以自2003年之後,香港政治的操盤權,就已經開始落在西環手上。

尤其是在2011年的區議會選舉中,己證明了其操盤能力,不但足以對抗泛民,也對大部份傳媒有一定的影響力,於是香港的傳統左派人士便開始問:「為何我們要替他人『抬轎』?為何不是由我們來作主呢?」他們在那個不神聖聯盟中,一直是屬較弱勢的一派,既然如今曾蔭權表現不佳,何不讓他們也派個人來試一試呢?

另一個問題是,他們對現今香港社會,有許多看不順眼的地方。首先,這些左派傳統思維的人,一直都認為香港人實在是太自由散漫了,經常示威遊行,令政府威信蕩然無存。第二,所有議題到了立法會都會有反對的聲音,推進任何工程都要經過繁複的審批過程,不像國內般「當機立斷」,工程做得快。第三,政府的決定經常被法院挑戰,利用司法覆核推翻,而且不少法官都反對釋法,在他們的角度看來,反對釋法等同反對中央。在他們眼中,香港的局面是千瘡百孔的,以上的問題都是必須盡快撥亂反正。而梁振英及其支持者,在過去十多年來所持的論調和思維就是如此。

港府的「不神聖聯盟」

在回歸之前,香港中上階層人士的力量,一直是依靠港英政府賦予的。港英政府一直透過委任他們進入各級咨詢委員會,甚至行政會議及立法會議,令他們獲得權力和聲望。

回歸後取消委任制,這班人就轉為利用功能組別,繼續控制了議會內的多數。他們大部份是來自各行各業的領導人物,即所謂的社會精英份子。這些精英份子加上香港的富豪階層和香港的公務員系統,尤其是領導骨幹的政務官集團,再配合香港的左派勢力的支持,就結合成一個「不神聖聯盟」,而這就是回歸首15年香港管治的真相。

聯盟維持香港穩定

這個不神聖聯盟,最至高無上的目的,是維持香港的穩定,務求香港不會出現任何動盪,使香港可以繼續賺錢,為中國作出貢獻以及不會帶來麻煩。然而,自香港引入直選之後,香港有越來越多的直選議員,另一方面,香港的傳媒亦有相當的自由度,基本上是一些肆無忌憚的傳媒,於是要達至穩定,就有一定的工作需要去做,例如組織群眾,操控傳媒等等。這些要出錢出力去做的工作,是那些吃慣免費午餐、只懂等港英政府授予權力的精英份子不會去做的。

許家屯在他的回憶錄中,曾提到他建議香港的豪富辦政黨,以代言人的形 式去做工夫,最後卻沒有人願意去做,但這些工作又不能不做,那麼該由甚麼人去做呢?大家心裏有數,所以自2003年之後,香港政治的操盤權,就已經開始落在西環手上。

尤其是在2011年的區議會選舉中,己證明了其操盤能力,不但足以對抗泛民,也對大部份傳媒有一定的影響力,於是香港的傳統左派人士便開始問:「為何我們要替他人『抬轎』?為何不是由我們來作主呢?」他們在那個不神聖聯盟中,一直是屬較弱勢的一派,既然如今曾蔭權表現不佳,何不讓他們也派個人來試一試呢?

另一個問題是,他們對現今香港社會,有許多看不順眼的地方。首先,這些左派傳統思維的人,一直都認為香港人實在是太自由散漫了,經常示威遊行,令政府威信蕩然無存。第二,所有議題到了立法會都會有反對的聲音,推進任何工程都要經過繁複的審批過程,不像國內般「當機立斷」,工程做得快。第三,政府的決定經常被法院挑戰,利用司法覆核推翻,而且不少法官都反對釋法,在他們的角度看來,反對釋法等同反對中央。在他們眼中,香港的局面是千瘡百孔的,以上的問題都是必須盡快撥亂反正。而梁振英及其支持者,在過去十多年來所持的論調和思維就是如此。

2012年4月2日星期一

香港必須掛於中國「體外」

1982年9月,英國首相戴卓爾夫人訪問中國,正式向中國領導人意圖提出香港「續約」問題,這一刻,中國導領人頓時陷入了一個艱難的選擇之中。如果以民族主義立場來說,是不能夠容許英國人繼續管治香港的,因為面子實在是放不下去。反過來將香港收回的話,情況又如何呢?正值中國改革開放的初期,香港的經濟力量對整個中國舉足輕重,這個人口只有數百萬的蕞爾小島的生產總值,竟是全中國的20%。尤其是在吸引外資及對外訊息方面香港有無比的優勢,當時在中國的外資,港澳同胞長期佔40%以上。於是,只有像鄧小平這樣有威信的人物,才能夠提出一個非常突破的建議——「一國兩制,港人治港」。

凡贊成回歸都是治港人選

在一國兩制、港人治港的前提下,中國政府不會直接管治香港。香港會成為中國的一部份,但同時又不屬於中國政經體制的一部份。往後發生的故事相信大家都非常熟悉,在此我就不再詳述。

這套制度的實際運行,是中央政府基本上只管香港的國防外交以及擁有香港主權,其他所有內部事務就由香港人自己處理。當然,按照鄧小平的說話,管理香港的人是所謂的「愛國愛港」人士的大聯合,只要不是漢奸、鼓吹台獨、藏獨的人士,也就是凡贊成香港回歸中國的人,都可以計算在愛國愛港的行列之內。

我曾用一個相當生動的比喻來形容香港與中國的關係:香港是中國的腎囊。腎囊要長在體外,是因為適合精子生存的溫度較體溫低一兩度,如果長在身體內便會過熱,將殺死精子。香港如果完全成為中國的一部份,香港便會停止產生任何貢獻,但又不可以分割,必須相連一起。因此基本上,香港是中國的一部份,但同時香港又不能在中國之內。

江澤民致力維護一國兩制

江澤民對於香港一國兩制的貫徹執行功勞最大,他為香港建立了一度防火牆,由港澳辦負責隔阻國部委或各省級官員對香港的影響,所有中港事務必須經過港澳辦處理。而朱鎔基訪港時,更曾召見所有的中資企業及各省市的負責人訓話,不准干涉香港事務,尤其三令五申香港人大和政協不可以就香港的問題指手劃腳,否則便會成為香港的第二權力中心。香港自治的基礎是相當強的,但現實的真相是,董建華沒有好好利用這種自治的優勢,將香港弄得一團糟,終於導致2003年50萬人上街。

2012年4月1日星期日

梁振英有所為有所不為

梁振英上任後有一件事相信是必會做的,就是將原本大面積的土地割開為幾幅小面積的地皮,令每幅土地發展成本降低,讓除了5大地產商以外的較小型地產發展商,如支持他的瑞安、恒隆及其他中資發展商有資格競投;這亦是他得到這些人支持的主要政綱。

上任後民望只會更低

過去特區政府將土地合併出售發展的原因,並非純粹為了方便官商勾結,向地產霸權傾斜,而是因為這樣賣得最高價錢。土地作整體規劃其實是有利的,發展項目中能有更多的剩餘面積作公共空間,樓宇編排更靈活,單位座向亦會較佳。地皮越細就越容易變成像舊日市區的單幢樓般,越細越不值錢。割細地皮不但會令政府收入減少,市民亦看不見任何好處,只會見到更多屏風樓和牙籤樓;因為地皮細,發展商只好這樣規劃。
至於更長遠的政策,將會是困難重重。香港現時的制度是過去百多年一直傳承累積下來的,在社會上早已根深蒂固,並不是單憑少數人之力,可以在短期內動搖得到。

那些對梁振英有期待的市民,如果發現社會只是繼續在目前的軌道上運行的話,許多人便會因而失望。另一方面,不少人都覺得梁振英是一個非常高傲、自信的人,待人的態度通常是嚴苛的,正因為他的嚴苛,容易令人誤解,其人際關係相對難搞;加上市民對他的背景有所懷疑,亦令部份香港市民對他有不信任。何況他當選之日的民調顯示支持度只有35%,與董建華和曾蔭權上任時的民望相比差得遠,雖然他們最終落得的下場有目共睹。有人認為梁振英上任後民望會上升,我認為是天方夜譚。任何人當上香港特首都會民望直插,因為他會被香港社會綑綁着,想做的事辦不到,意圖做任何事都會事倍功半,甚至焦頭爛額。所以可以預言,半年後梁振英的民望會跌至一個甚麼水平,其實亦可思過半。

中國政治變化有影響

香港的大家族在今次權力鬥爭中大敗,但他們是不會甘心就此認輸的。今後他們只會更堅決地用更多的財力去向阿爺打小報告,直至將他「煮死」為止。雖然梁振英的目標是做足10年,但我認為他能夠完成這5年任期的機會亦不算大,因為我們還要考慮中國會有甚麼政治變化直接影響香港。如果中國推行政改,平反六四的話,香港當然要立即普選,他這個特首自然難以再當下去。

梁振英有所為有所不為

梁振英上任後有一件事相信是必會做的,就是將原本大面積的土地割開為幾幅小面積的地皮,令每幅土地發展成本降低,讓除了5大地產商以外的較小型地產發展商,如支持他的瑞安、恒隆及其他中資發展商有資格競投;這亦是他得到這些人支持的主要政綱。

上任後民望只會更低

過去特區政府將土地合併出售發展的原因,並非純粹為了方便官商勾結,向地產霸權傾斜,而是因為這樣賣得最高價錢。土地作整體規劃其實是有利的,發展項目中能有更多的剩餘面積作公共空間,樓宇編排更靈活,單位座向亦會較佳。地皮越細就越容易變成像舊日市區的單幢樓般,越細越不值錢。割細地皮不但會令政府收入減少,市民亦看不見任何好處,只會見到更多屏風樓和牙籤樓;因為地皮細,發展商只好這樣規劃。
至於更長遠的政策,將會是困難重重。香港現時的制度是過去百多年一直傳承累積下來的,在社會上早已根深蒂固,並不是單憑少數人之力,可以在短期內動搖得到。

那些對梁振英有期待的市民,如果發現社會只是繼續在目前的軌道上運行的話,許多人便會因而失望。另一方面,不少人都覺得梁振英是一個非常高傲、自信的人,待人的態度通常是嚴苛的,正因為他的嚴苛,容易令人誤解,其人際關係相對難搞;加上市民對他的背景有所懷疑,亦令部份香港市民對他有不信任。何況他當選之日的民調顯示支持度只有35%,與董建華和曾蔭權上任時的民望相比差得遠,雖然他們最終落得的下場有目共睹。有人認為梁振英上任後民望會上升,我認為是天方夜譚。任何人當上香港特首都會民望直插,因為他會被香港社會綑綁着,想做的事辦不到,意圖做任何事都會事倍功半,甚至焦頭爛額。所以可以預言,半年後梁振英的民望會跌至一個甚麼水平,其實亦可思過半。

中國政治變化有影響

香港的大家族在今次權力鬥爭中大敗,但他們是不會甘心就此認輸的。今後他們只會更堅決地用更多的財力去向阿爺打小報告,直至將他「煮死」為止。雖然梁振英的目標是做足10年,但我認為他能夠完成這5年任期的機會亦不算大,因為我們還要考慮中國會有甚麼政治變化直接影響香港。如果中國推行政改,平反六四的話,香港當然要立即普選,他這個特首自然難以再當下去。

2012年3月29日星期四

梁振英勢必政途荊棘

自回歸以來,北京對香港政策一直是防左多於防右,嚴格禁止各省市及中央院部在香港事務上指手劃腳,亦不准人大及政協過問香港的政務,怕令香港特區政府威權下降。香港所有事務,必須透過港澳辦處理,而港澳辦亦把關甚嚴,不少中國企業派駐來港人員的申請都被拒絕,以免太多內地人員來港。因為根據鄧小平的思想,以及江澤民所繼承的那一套思維,要保持香港的優勢,就必須保持香港的特性,而香港其中一個最大的特性,就是與國內不同,所以如果每個國內官員都可以在香港指手劃腳的話,香港的獨特性便會消失,成為一個普通的國內城市。

太拂逆民意未敢推行

經過15年之後的今天,出現了一個突變。左派發現香港社會上出現了很多矛盾,於是就利用這些矛盾來攻擊、批鬥現有的建制派,更因此,他們成功以少數派身份,奪得了香港的大權。另一方面,他們認為既然2017年的普選似乎無可避免,因此必須要為普選作準備。甚麼是普選的準備呢?首先要有效控制傳媒;其次是種票工程更堅實,以求更有把握操控選舉結果;甚至可以組織群眾活動來與反對政府的群眾活動,以群眾對抗群眾。

好像民建聯最近就成立了一個名為愛護香港力量的外圍組織,專門與示威群眾對峙。這些做法,嚴格來說,與納粹黨所用的方法相當類似。雖然他們積極準備,但恐怕短時間內他們的計劃仍寸步難行,因為他們其實有不少的絆。首先,梁振英明言希望能夠接受2017年的普選洗禮,他的目標其實是要做足10年,因此一些太強硬、太拂逆民意的政策他是不敢在這一任內推行。當然他可以繼續他的「三不」政策「不記得、不知道、不關他事」,將有爭議的事外判,由他人去進行,但事情最終還是會歸結到他的身上。

其次,梁振英在今次選舉中所做的事,其實是在批鬥所謂的地產霸權和官商勾結,得罪了現有的既得利益集團,而既得利益份子在功能組別中的勢力是根深蒂固、牢不可破的,這即是說,梁振英作為下一任的特首,將會進一步失去立法會的支持,他提出的所有法案一定非常難獲得通過。他只剩下中央嫡系的民建聯和工聯會的支持,而這兩派的票,都有一部份要依靠直選,那些太不受市民歡迎的議題,肯定是不可能受到支持的。

振英勢的政途滿途荊棘,其勢在必!

2012年3月25日星期日

土共偷襲得米 最多玩5年

民主是一套用較斯文方法去解決爭端的制度,但這套制度的遊戲規則,必須先得到所有參與者的共識,才能有效地運作。現在建制派、土共和泛民3方勢力之間都無法同意現時的制度,不承認制度產生出來的結果,於是最後只會「打架」收場,促成各方勢力赤裸裸的對抗。

在這情況下,3方都明白勝負關鍵在於誰人得到中央的支持,於是便出現爭相到中央面前篤對方背脊的現象,看誰到最後有最雄厚的能力成功打動中央。這樣的話,即使今次梁成功登上特首之位,亦最多只能執政5年,因為土共的財力始終是遠遠不及香港的大商家。土共今次只不過是乘其他勢力不備偷襲成功而已,因此他們不要沾沾自喜,長期持續鬥爭的話,無論是到北京收買影響力,或在香港動員群眾,他們敗陣的機會非常高。

侉離分裂力誰任

今次會出現這一種處境,完全是由於北京在權力渙散之下無法拍板所致的,並非北京刻意造成的結果。北京現時的權力真空被鑽空子,一時之間不懂如何收拾殘局。北京政權無論哪一個派別,都是以穩定壓到一切,然而今次特首選舉,卻令花了三十多年統戰的建制系統管理階層四分五裂。而曾鈺成認為溫家寶對香港特首選舉的回應是批評梁振英的說法,也不是毫無理由。溫家寶再次以晚清著名詩人黃遵憲的一句詩「寸寸河山寸寸金」來形容今次特首選舉,大家只集中解讀這一句,而忽略了他沒有說出口的下一句詩「侉(編按:音誇,意同)離分裂力誰任?」是誰把香港現時的局面弄至分崩離析呢?這一個人是需要負上責任的。溫家寶一向批左,而香港卻正進行極左路線。

中聯辦一意孤行

香港的穩定對中國非常重要,第一,國內要透過香港進行上市及集資活動;第二,國內人有許多利益都存放在香港,香港可以說是他們的錢包。國內人不是要奪取香港的利益,而是要透過香港吸取利益,因此他們沒有令香港陷入紛亂分裂的理由。要緩和香港官商勾結、貧富殊懸問題,北京政權能採取的方法很多,根本無需要像現在般,用仿如文革的鬥爭方式,去批鬥所有既得利益集團。然而西環卻認為自己經過這些年的部署,現時已有足夠的把握操控輿論,於是一意孤行要向這條路上走。

本來香港是不需要經歷,這種對言論自由和法治的崩壞過程的,因為我認為共產管治不會持久,但卻因梁振英上台,而令價值觀崩壞提前來臨。未來數年,香港將會踏入一個嚴重動盪的時代,而我相信這條路線最終會被歷史所埋葬。

2012年3月24日星期六

棄核心價值非真民主

「走向威權能為香港帶來更有效率的管治」,這個說法本身已令人非常質疑,但即使威權政府真能帶來一點點的改善,要成功過渡,必須先為公務員系統「換血」,否則公務員事事與決策者對抗,結果只會事倍功半。可是,公務員加上醫管局及教師等公營機構擁有超過30萬職員,要在國內調動多少人員來港才能全面控制這些部門機構呢?又假設祖國人才濟濟,派港人員要多少有多少,可以成功滲透香港政府體系,那麼當國內的官僚體系取代原有的政務官制度,香港又會變成甚麼模樣呢?

情況如同新加坡俄羅斯

將國內的官僚作風移植到香港,即使撇除貪腐問題,都會變成事事政治優先。官員們只會考慮當時的政治需要,而不會理會規章制度,決策過程亦不再公開透明。而且官員會有很大官威,因為他們掌握公權力,可以處處給市民刁難,使市民不得不怯於他們的權威之下。

如果香港的核心價值受到威脅和破壞,就算有民主也再沒意思,因為我們只不過是走進一個可操縱的民主制度中而已,情況如同新加坡和俄羅斯。民主必須與法治、言論自由等核心價值同時並行,否則民主制度只會變成踐踏大部份人的利益,保障少數人權益的工具,走上純粹的民粹主義之途。
權威政權亦擅於組織一些外圍社團,如最近現的愛護香港力量,利用嫡系群眾來與普羅群眾對抗。這是納粹、法西斯和俄羅斯普京粉絲常用技倆。他們更擅於將所有卑鄙的工作外判,表面上與這些行為無關。正如劉夢熊做的一切都與梁振英無關一樣,將來政府是否也可以施展這種招數,將所有欺壓百姓的工作外判予社團負責,以造成與政府無關的假象呢?

最大的問題是,只有自由主義份子才會徹底保護這些珍貴的核心價值觀念。失去自由和法治的民主是不值得重視的,因為這不會是真正的民主,民主是以這一套價值觀念為先的。

2012年3月16日星期五

史學長才股市叱吒風雲

我自覺在歷史方面有一定的天份,歷史人物事件基本上可以過目不忘,而且可以快速地將所有資料連結起來,理出前因後果及利害關係。章學誠說:「吾於史學,蓋出天授。」又有云:「史有三長:才、學、識,世罕兼之,故史者少。」因此當時我認定不應白白浪費自己在史學方面的天才,注定要做一個史學家。

古代史學家 命運多悲慘

但大學畢業之後,我便發現當一個歷史學家將會一世捱窮。於是我在修畢碩士一年級之後我便離開大學,而幾位與我水平差不多的同學則選擇繼續在史學研究方面發展。果然,其中一位同學畢業後到英國倫敦大學亞非學院攻讀博士。

這位同學年少得志,取得外國著名大學博士學位,未到30歲便在港大取得教席,一教便是三十多年。直到他65歲退休之前,他都是在大學裏默默地與千古聖賢打交道。三十多年來,他未嘗升職上位,因為歷史系在港大彷彿是哈理波特電影中的「消失的密室」,日復日地萎縮,修讀的學生按年遞減,最終被合併到其他學系裏,最終消失得無影無蹤。

歷代偉大的史學家大多命運悲慘。司馬遷受腐刑之後寫下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司馬光亦是被貶官後才發憤圖強,完成了中國第一部編年體通史《資治通鑑》,而《前漢書》和《後漢書》的作者班固和范曄,兩人最後也是落得被抄家收場。

我發現當史學家原來也是相當危險的事,不少人認為史書是誹謗皇帝的謗書,所以寫書的人罪大惡極,必須剷除。因此我雖少有大志,卻早已壯志消沉,再無勇氣去繼續追尋壯志。結果我一生的事業完全與少年時的壯志理想無關。

加入證券行 狂潮中淘金

離開大學之後,我誤打誤撞加入了股票行工作。當時我有數份工作可以選擇,但似乎股票工作最容易賺錢,於是1971年便去了日本公司大和證券工作,更被公司派往日本受訓學買賣股票。涉足股票行業不足一年,我得到李東海賞識,幫他創辦東泰證券,於是夢想是當史學家的我,竟然穿起紅衫仔在華人會搞上巿、寫黑板,穿梭於股價上落之間。

那時候我還不過是二十出頭,在華人會裏面要算我最年輕。幸運地,我遇上72、73年股市狂潮,短短一年,己賺到足夠買數層樓的錢。這個結果完全出乎我意料之外,我對股票其實興趣不大。

2012年3月13日星期二

有錢不代表名留青史

大思想家、大文學家或大藝術家對後世的影響力超乎我們想像。馬克思的「幽靈」至今依然在我們之間縈繞不去,不少左派人士依然奉行他的思想理念;孔子的儒家仁義道德依然是華人社會的模範。論對全人類的影響力,大文學家的地位往往遠高於歷代著名帝王將相。雖然唐玄宗是唐朝最著名的皇帝之一,但認識大詩人李白的人肯定比認識唐玄宗的人為多。又例如認識莎士比亞的人無疑比認識伊麗莎白一世為多,即使伊麗莎白一世已是英國最有名的女王。

有錢人地位實在很卑微

如果以影響人類發展進程作為量度人生意義的準則的話,有錢人的地位實在是非常卑微,似乎從來沒有人純粹因為他擁有極多的財富,而躋身歷史上重要的人物排名榜。大企業家亨利福特(Henry Ford)入選重要人物榜,並不是因為他的汽車生產集團能有龐大盈利,而是他發明流水生產線,將其引入工廠,將大量生產(Mass Production)概念發揚光大。

近100年來中國最有錢的人是誰,幾乎已經無人知道。近100年中國最富有的人叫哈圖,他死於1930年代,死後他留下了大約1.6億元的遺產。清朝至近亡國時期每年的稅入亦不過是四五千萬両,哈圖擁有的遺產是國家總收入的兩倍多,實在是一個非常驚人的數字。同樣地,60年前最有錢的香港人是何東,但現在認識何東的香港人又有多少人呢?李家如今呼風喚雨,但可以肯定50年後,李氏的名字將會從港人的記憶中淡出。

大思想家或大文學家之所以如此重要,是因為他們所做的是盛載文化的謎米(Meme)傳播。由於謎米的傳播是如此重要,所以有些人會窮一生的精力,甚至放棄生物上繁衍後代來進行更高層次的追求。而這個層次的意義,通常是那些所謂最有深度的人所追求的東西。

2012年3月3日星期六

真假難證一切存乎信念

我們透過自己的大腦去認知這個世界,而在我們的大腦中有一些先設的程式。即使是被公認為最不會被質疑、最講求驗證的兩套理論─科學和數學,在兩者的理論背後都有一連串的假設,而這些假設本身是不能夠被證實的。

瘋癲的可能是我們

科學和數學到最終其實都是主觀的。例如之前所講的幾個概念,即矛盾、時間地點和原因等,亦包括在科學假設的範圍內,是科學理論的基礎。如果這些假設不存在,科學和數學亦不再存在。科學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假設,就是客觀世界在所有人的眼中是基本上沒有太大分別的,有一個大家都認同的客觀世界。如果這個假設不存在,科學亦不存在。

如果大家眼中的世界是不相同的話,我看到蘋果向下跌,而你看到蘋果向上升的話,科學便再無意義,科學實驗也無法進行。雖然現在沒有證據證明這些假設是錯的,但也同樣沒有任何證據證明這些假設是真的。只是大部份人都認為這是非常合理的假設,認為只有精神有問題的人才會否定這個假設。我們認為是那些人精神出問題,但有否想過,事實上瘋癲的可能是我們,他們才是正常。這種層次的假設都是無法被證實的,一切都是「信念」而已。

我的存在無可置疑

哲學上有一個非常有名的說法認為,這個世界的存在都是一個假設。我們的大腦依靠接收來自身體各個部位的神經訊息感受世界的存在,如果有一天我們掌握到如何製造及控制這些神經訊息的話,像《22世紀殺人網絡》一般的情節也不是沒可能發生。我們無法證實這個世界不是由他人刻意傳送到誤導訊息到你大腦而創造出來的虛擬世界。不過世上有一件事是無可置疑的,這就是「我」的存在。

法國哲學家笛卡兒說:「我思故我在」。即使我被誤導了,產生出世界的幻覺,亦要有「我」存在才可。如果連「我」亦不存在,便連誤導的對象亦不存在,所以「我」的存在是肯定的。

2012年2月26日星期日

擁有越多越難滿足

人類為了調節情緒,平衡現實與期望的差距,於是發明了「快樂期待線」浮動機制,而這套機制竟產生出一個奇怪的結果--越是淒慘貧窮的地方,當地人的快樂指數往往越高。在眾多的快樂指數調查中,政府腐敗無能、生活環境惡劣的菲律賓的排名都比物質豐裕先進的香港高得多,為甚麼呢?因為若非先天比較樂觀的人,在極度困苦的環境中根本就不能生存下去。

無論如何,心理上的獎懲與生理行為上的獎懲不同,人對於生命的期待是無終止的。如果你是個採椰子的農民,今次你採到一萬個,下次你會期望採到5萬個,再下次會是15萬個、50萬個、500萬個……最終你可以期望自己可以採得一億個椰子,即使這個期望是如此地不合理。這種對生命的期待,是人生動力的泉源,也是痛苦和快樂的根源。我們經常將人的貪婪比喻為一場無止境的追逐,因為我們無法得知何處是生命的終點,迫着只能向前奔跑。

期待過火變成沉迷

雖然有這一套獎懲的機制,但何謂「恰好」、何謂「過火」,卻難以拿捏。有些人在基因演化過程中會發展出對某種行為的偏好,於是他們會漸漸忘記行為的原始目的,變成為了做愛而做愛,為了吃東西而吃東西。而人類最常沉迷的事情不離幾種:第一,是女人,因為理論上擁有越多的女人便會有越多後代;第二,是權力,權力能令人沉醉,追求權力對權力慾強的人來說有讓人難以自拔的吸引力;第三,是曝光,有些人就是喜歡受到注意、喜歡活在鎂光燈下,不會放過任何曝光的機會。另外還有賭博和吸毒,而吸毒又包括酗酒。世上就是有些人有這些基因,先天對賭博喝酒等行為以外的其他刺激反應遲鈍,於是他們便會沉迷於那些行為,只有沉醉在這些行為之中,才能夠得到心靈上的滿足。

以上所講的大致上概括了一般人所追求的事物,至於那些追求更高尚目標的人,則大多數都有點精神問題。追求真理、追求知識的人,經常都沒甚麼出息,例如我自己。

2012年2月23日星期四

曾鈺成擅忍得時機

今次特首選舉候選人之間的鬥爭發展至今,無論最終是梁振英還是唐英年登上特首之位,另一方陣營都不會服氣;於是就需要另找一個大家都能夠接受的人選來做特首,以平衡各方勢力。

這種情況屢屢發生。例如當年六四之後,鄧小平看好喬石擔任總書記,而陳雲則屬意李鵬接棒,但結果卻是兩人皆在權鬥中敗陣,江澤民乘虛出線。范太一直在等的正是像今天這樣兩敗俱傷的狀況;但她太早出頭,太早搖擺,令市民對她感到厭煩,失去了時機。現時在今次事件中最有可能檢到便宜的應該是曾鈺成,為甚麼呢?因為他有耐性。

日本戰國三雄豐臣秀吉、德川家康和織田信長,3人都有過人的才能,卻因為個性上的不同特點而在政治上得到不同結局。織田信長個性進取,會直接衝入森林追射獵物;豐臣秀吉則較有謀略,會在森林到處布陷阱捕捉獵物;只有德川家康會一直按兵不動,一直忍耐,等待獵物來到他的面前才出手。歷史證明最後勝利的是德川家康,建立了德川家族300年的天下。

精英心態看不起梁振英

在從政方面,今次特首選舉的鬥爭過程帶給我們兩個教訓:第一,甚麼是眾怒難犯;第二,時機、耐性就是一切。時機未到,必需忍耐有如藏於九地之下;時機一到,則要雷霆萬鈞,攻擊有如在九天之上。以現時所見,曾鈺成顯然已在不停布置攻勢中。

順帶一提,梁振英其中一個令他難以成為特首的缺點。梁振英大概較我年輕幾歲,我很清楚我們這一輩的人的心態,內心其實看不起一個考不進大學,要到理工讀文憑,後來才進修完成學位的人。現時位高權重的人多數是港大一級榮譽生,以真正精英心態的人來說,根本看不起梁振英,而且他所謂的專業,不過是測量,地位如同地產經紀,在專業階層之中,算是最卑微的專業人士。何況他根本沒有甚麼大成就,一路靠奉迎安子介、靠與北京的關係上位,在其他方面似乎沒有甚麼優異表現。他人生幾乎唯一的事業就靠測量進入戴德梁行;但戴德梁行最近也要清盤,梁的能力實在令人質疑。

2012年2月21日星期二

未來特首極可能是第三者

現時特首選舉的形勢相當清楚,唐、梁二人皆已出局,下任特首極有可能會由二人以外的第三者出任,雖然我們還未知道這個第三者是誰,可能是曾鈺成,可能是范太,甚至是更意料之外的人選。

當特首「民望笨豬跳」

如今唐英年即使仍然夠票當選,由他來當特首依然有很大問題,因為登上香港特首之位的條件其實不在於他有多少人支持,而是在於有多少人堅決反對。如果社會上有很多堅決反對他的聲音,北京政府是不敢支持他當特首的。回顧董建華和曾蔭權初上任之時,他們的民望皆處於一個非常高的水平。當特首基本上是一個「民望笨豬跳」的遊戲,哪管由誰來當都會民望大插水。在現時這套制度之下,沒有人能夠有效管治香港;至於為何會出現這個情況,背後實在有許多因素使然,以往我在其他文章已談論過,在此就不再詳述。總而言之,如果由一個受到社會中部份人堅決反對的人來當特首,結果只會帶來嚴重的動盪。董建華當年「被腳痛」提早落台,所犯的就是這一個問題。

北京對於董建華的支持其實從來沒有動搖,但是2003年七一50萬上街之後,中央大搞自由行等派糖措施;2004年卻依然有數十萬人上街,中央便不得不拋棄董建華。即使在大陸,如果管治地區發生騷動,當地的地方長官都定必要丟烏紗,因為現時北京政府的最高政策指令是維穩,穩定壓倒一切。動亂活動是會傳染的,一個地方的大型騷亂隨時會蔓延至全國,所以星星之火必須及早撲滅。

梁上任恐濫用公權力

唐英年的問題非常清楚,那麼梁振英又如何呢?

首先,由於梁振英是八萬五的創始人,以及疑似共產黨黨員等因素,梁振英先天上已不受香港部份人士的歡迎,令他在特首選舉之途上受到不少的干擾。但撇開這些問題,單是在今次選舉工程中梁振英所顯露出的幾個個性上的特點,已足以令許多人不能接受他當下任特首。

以往董建華和曾蔭權在位時,即使受到再嚴重的攻擊,都不曾向他人發出律師信,而梁振英在競選期間卻已3次因為受到少少批評而發出律師信。所有人都會想,讓這樣的一個人若當上特首、掌握公權力的話,他是不是有可能會運用公權力去整治他人呢?

2012年2月19日星期日

特首選戰之殘酷博弈

今次特首選舉惡鬥的熾烈程度是連北京政府都始料不及的。除了當權派與失勢派之間的生死鬥爭之外,第二個原因是由於今次的選舉基本上是一次單次性的博弈。
根據博弈論,如果博弈是一次性的,博弈雙方都會傾向選擇對對方傷害最大的做法,對雙方而言,最有利的策略都是出賣對方,但最終結果很多時是同歸於盡。這種狀況就是所謂的「囚徒困境」。但是在眾多的博弈中,卻有一種被稱為「連環博」的情況。
假如現時有兩個囚犯被捕,最初兩人為求自保都會出賣對方。但同樣情況繼續發生幾次之後,兩人就會開始發現繼續出賣對方原來會令大家的刑罰變重,於是便慢慢學乖,不會再出賣對方。在連環博弈的環境之下,各自的行為都會有所改變。

政黨連環博弈會留手

而民主選舉的連環博弈的基礎是建立在政黨之上。候選人在一次的選舉中失敗,他可能今生今世不會再參與選舉,但除了候選人個人的一次選舉之外,還要考慮到同一個政黨內的其他成員將來的選情。如果今次為了選舉做出太過份、太難看的事,隨時會令整個政黨滅亡,結果被其他政黨取代。於是在民主選舉制度下,參加者必定會約制自己的行為。這情況從台灣的選舉可以清楚體現。台灣經過兩次政黨輪替,兩黨制正式確立之後,台灣的選舉順利從「奧步」(閩南語,指賤招)走向清明。因為兩個政黨都明白,即使蔡英文在今次選舉中失敗,4年後的選舉依然再有勝出的機會。若用太多毒辣污穢的手段,民進黨在隨後的選舉會繼續受到嚴重的懲罰,因此他們不會這樣做。

戈爾不服輸難再立足
而且任何人若表現出不尊重選舉遊戲規則的話,是會受到市民的集體懲罰的,因為市民要看得見這套規則的確立,才是社會能夠有序地運行的保證。其中一個重要的例子就是美國總統大選,落選的候選人在選舉失敗後必須致電恭賀勝出的候選人,承認失敗以示風度。2000年美國民主黨候選人戈爾在總統選舉普選中以五十多萬票勝過小布殊,卻在選舉人票中輸掉。他不服結果,不肯接受失敗,甚至就選舉結果提出訴訟。往後戈爾在政壇上消失於天與地,4年後的總統選舉連黨內提名也沒有份兒。雖然在2000年的選舉中戈爾曾經幾乎勝出,足證他有成為總統的實力,而且小布殊在任期間兩次對外開戰,民望大幅滑落,戈爾再參選勝出的機會其實比凱莉(John Kerry)為高,但卻再沒有人有膽提名他參選。
如果撇開這些問題不去改善,任何香港的選舉都會變得如同今次特首選舉般醜惡殘酷

2012年2月17日星期五

自知下的人生意義

這一個虛擬的「我」的存在,扮演第三者的角色,一直從旁監察自己的所作所為。於是,又產生了這個「我」的第二個極大的功能──由於我們擁有這個虛擬的「我」,經常站在第三者的角度去看自己,因此我們更擅於推測其他人的想法,推測與自己相處的族群的內心,從而懂得如何與他人相處。過份率本性而為,會對待人接物造成障礙。

官感享受更重要
由於上述種種錯縱複雜的關係,我們便開始產生了除了最原始的生存和繁殖下一代的要求之外、對自己生命的不同要求,並交織成層層疊疊的網。同時由於人類獨有的理性思維,我們的自知性(Consciousness)似乎亦得以提升,世上沒有其他生物能像人類一般明白自己。

人若能明白自己,就能從「自己」這個迷思中跳出來,產生出另外一些由理性推敲出來的人生意義。

除了之前所講的,另外一個最容易產生的、對於人生意義的疑問就是:我為何不快快樂樂地去過這一生呢?就算我日後有再多的後代,後代有再高的成就,在我這一生的意識亦不會得悉。在這一生,我所能知道的就只是我官感所及的世界,即是雙眼所見,雙耳所聽,鼻子所嗅,嘴巴所吃,雙手所觸等純官感的事物。

既然我們的身體內有一套追求快樂的機制,對於這一生來說,遠離痛苦去尋求快樂就正是這一生所追求的意義,而社會上約有五六成人是作如是觀。這就解釋了為何現今社會會有為數不少的人會選擇不結婚或不生兒育女。這些人表面說是因為不想下一代受苦,但事實上是他們太愛自己,不想結婚生子等事情破壞了他們的生活。

2012年2月16日星期四

第四本能用於群體生存

人類的第四個層次本能,是源於我們是一個群體性動物而發展出來。

簡單來說,人類雖然在生理上不及其他動物兇猛強壯,但卻是一個非常緊密的團體,懂得分工合作,從而產生出較其他生物強大的力量,因此能優勝於其他生物。為了維繫這種社團的緊密性,便產生了互助的精神。孟子所講的人性善其實就是源於這一點。乍見孺子將入於井,人皆有怵惕惻隱之心。我們看到同伴陷入慘況之中,自然會感到不能接受。

上述種種不同層次的本能交織成為人類多重的人性。尤其是由於我們擁有最後那一層的本能,就造成人類在個性上出現一種非常奇異的現象──在我們內心出現了另一個虛擬的「我」。

內在的「我」操控身體理論上,所謂「我」者,即身體的總組合而已,但人卻永遠認為在身體入面存在另一個「我」。那個在體內的「我」,就好像控制機械人的駕駛員一樣操控我的身體,而那個「我」的需要與身體的直接需求是不一樣的。舉個例子,面前放食物,你肚餓便自然想拿來吃,但這個時候,你體內的那個「我」會告訴你不能吃那些食物,告訴你因為你是一個淑女所以不可以在未問過其他人之前就吃東西,這樣做會顯得粗魯無教養。那個內在的「我」與生物上的「我」是完全分離的,而這正是為何人會相信世上有靈魂存在的原因。

兩個「我」或產生衝突
人們認為在我之中還有另一個「我」,而這個「我」又似乎與身體無關,那麼這個「我」的作用是甚麼呢?之前所講的四個層次的天性,頭3種都基本上都是屬於直覺,只有第四種是關於社會群處。要在一個群體之中生存,必須要得到其他人的接受,因此我們要有禮貌,要與他人融洽相處,要做到這一點,我們需要動物本能以外的另一套規則。我們在群體相處的過程中創造了一套自己的規則,而那個內在的「我」就是這套規則的監察者。當動物本能與這套規則發生衝突時,你就會考慮以那一套規則為先。中國人「餓死事小,失節事大」的想法便是一個非常好的例子。假如現在有一個悍匪衝入你家要強姦你,否則就殺死你,在這情況下兩個「我」便會發生嚴重衝突,當下你便會開始考慮你究竟要選擇拼死抵抗,還是失節保命呢?通常選擇保命的人較多,但有些人的第四天性會在演化的過程中變得較為突出,所以仍有兩三成人會情願被殺死也不願屈服。

2012年2月8日星期三

新世紀的「生存」法

人類因為第一天性,加上性擇考慮而開啟的「本能」,本身又漸漸產生出自己的生命。

人腦並非電腦或計算機,整體機能控制的計算不會全部都回到事件的最原始起點,於是人漸漸地會忘記有利繁衍後代的根本目的,使單純受到異性歡迎、在社會取得成功等手段變成最終目的,變成另一種根深蒂固的本能,人甚至可以為了受到眾人仰慕或成功置生命於不顧。

人類本能已轉化

哲學家羅素認為人類真正的本能只有3種:第一,是「生存」;第二,是「生育下一代」;第三,是「令自己變得重要」(To Be Important)。我們會盡一切的方法來使自己變得重要,孔子所講的「三不朽」其實也是同一道理。無論你想當的是一個搖滾巨星、一個政治家、還是一個大地產商,都是意圖從不同的途徑回歸令自己變得重要這一點本能之上。

而近期的學說在這3種本能的基礎上加入所謂「謎米」(Meme)的概念。「謎米」又稱為「模因」、「米姆」、「瀰」、「瀰因」、「瀰母」、「迷因」,是一個創造出來的詞彙,與「基因」(Gene)相對。基因的傳遞是生命的本能,但生物學家發現,除了基因之外,原來還有另一種東西的傳遞跟基因的傳遞非常相似。這種東西,就是我們的思想。思想的傳遞就是「謎米」。這種思想行為的傳遞與基因的傳遞一樣,會在不斷的傳遞過程中偏離原來的模樣,漸漸演化成一種新的東西。

追求社會影響力
人類是世上最擅於模仿的生物,人類的行為模式互相抄襲的成份相當高。因此誰能掌握謎米的傳遞,誰就能擁有對群眾的影響力,而擁有對群眾的影響力又變成令自己變得重要的一種方法。於是在這一刻謎米又擁有了自己的生命。某些人會為了傳播謎米而放棄繁衍下一代的原始目標。許多宗教人士就是屬於這一類,他們將生命中的其他欲求抑制,全力去過這一種「標準」的生活以作謎米的傳播,令社會上的人覺得他們非常值得崇敬。

2012年2月7日星期二

搵老公揀擇大有苦衷

《金瓶梅》裏說,男人泡妞無往不利的秘訣叫做「潘驢鄧小閒」,「潘」是潘安,古代的美男子,也就是外表要漂亮;「驢」表示要像驢子一樣勤勞壯健,生殖能力強;「鄧」指的是古代的富翁鄧通,也就是要有錢,足以照顧女性的生活;「小」就是細心,懂得侍奉女人;「閒」,就是要清閒,有時間去討女性的歡心。「潘驢鄧小閒」這5個字可謂相當精準地概括了女性性擇上的兩個考慮方向。

女性與所有動物一樣

女性先天喜歡外表漂亮、強壯、懂得討女人歡心的男性,原因並不單純是自己喜歡,女性的深心處亦受到盡量散播基因的先天目標影響,希望自己所生的後代會同樣受到許多女性的喜歡,在繁衍後代方面取得「成就」。然而,女性同時明白到自己並沒有能力獨自將子女撫養成人,即使後代有再優異的基因,無法養大成心也是徒勞無功的,因此女性同時知道自己需要一個較忠實,並不是「完鬆」的男人跟她一起照顧子女。基於這種實際的要求,女性在擇偶時又衍生出另外一些條件。

這些條件並不是人類女性獨有的,大自然裏大部份生物都有類似的擇偶條件,細小如蚊子,雌蚊也會以哪一隻雄蚊會送牠食物作為選擇交配對象條件,這種做法與人類約會時男人要請女人吃飯的追求模式如出一轍。

除了食物之外,另一個條件就是居所。例如大部份的雄鳥都要先築好自己的巢,才會得到雌鳥的青睞,因為幼鳥非常脆弱,一定要有安定的棲身之所保護。而這亦解釋了現代女性為何會要求男朋友有樓才肯下嫁的現象。

在自然界裏還有種種其他擇偶條件,例如以歌聲或舞蹈姿態來吸引異性等,其實亦適用於人類世界。不過當然也有例外,好像互相捉虱、舔毛等行為,但人類女人卻有談心作為代替,人類的談心其實亦是一種社交活動,令人的心靈因此得到慰藉,因此女人會喜歡一個會聽她傾訴、與她溝通的伴侶。

嫁成功男人非常合理

這一套標準建立之後,我們便會開始發展出一些為了達至這些標準而設的行為和價值觀。例如我們會追求在社會上取得成功,因為成功等如擁有權力和聲名,成功亦可以代表擁有財富,展示自己能夠照顧女性及其後代的能力,從而吸引高質素的異性。而作為社會上的成功人士,代表你的能力較他人優勝,於是亦代表你將來的後代較有可能同樣會成為成功人士,而且會同樣得到許多異性的喜愛。因此追求成為成功人士這種行為,最終其實都是一種天性。

2012年2月6日星期一

男女擇偶大不同

在有利自己的基因傳承的前提下,雄性的性擇考慮一般較為直接,首要是漂亮。理由十分簡單,漂亮的雌性能生產出同樣漂亮下一代的機會相對較高,於是帶有自己基因的後代在性方面自然較有吸引力,有利繼續繁衍。

另一個重要考慮則是要青春。雌性一生能夠產生的卵子是有限的,而且會隨年月流失。卵子像魚一樣越「新鮮」越好,但要生育下一代,也要待雌性的身體機能完全發育成熟才可以開始,所以,以人類的生理角度來說,女性由16歲至26歲是生育的全盛期。這就解釋了為何幾乎所有年齡層的男性除非另有其他原因或需要,都貪慕青春少艾。至於其他的考慮或需要是甚麼,稍後我會再作探討,但原則上能生產出較健康、漂亮的下一代,對雄性來說已經相當足夠。

古往今來問題是,那些高質素、既健康又漂亮的女性為甚麼要選擇你呢?一個男人憑甚麼可以擁有很多高質素的女性呢?
相對於雄性的簡單直接,只求外表的原始考慮,雌性在性擇方面的考慮就複雜得多。

英俊與負責任難並存

我們要知道,人類是一種靠「食腦」的動物。人類不兇猛也不強壯,要在弱肉強食的世界中生存,就要多動腦筋,因此在所有動物之中,人類的頭顱佔全身比例是最大的。頭顱太大造成了嬰兒出生困難的問題,人類女性因為難產而死亡的比率較其他生物都高。而且,人類的祖先在進化為南方古猿時,由四肢行走轉為以兩條腿走路,這個演進改變了人類盤骨的角度,亦加強了人類嬰兒出生的難度,難度基本上與跳水運動員要做出360度轉體再抱膝的動作一樣高。

另一方面,大自然中甚少生物的幼兒期會如人類這麼長,要依附父母這麼多年,基本上人要到3歲之後才能自己行走活動,十多歲之後才能獨立生存。人類的嬰孩需要母親極多的關注和照顧,因此母親在嬰兒襁褓期間,在生活的各方面都受到限制和阻礙,極需要一個肯照顧她和孩子的男人。因此在選擇伴侶時,女人經常會在兩種截然不同的考慮之間掙扎──既想要強裝英俊又受女性歡迎的男人,也想要肯負責任、忠實的男人。偏偏兩種要求原則上難以同時出現在一個男人身上。

2012年2月3日星期五

挑撥族群矛盾傷和諧

一個人公然侮辱某一個民族、種族或某一個地區、階級的說話,我們一般稱之為「Hate Speech」。
我們要明白,「言論自由」並不是一塊萬能的免死金牌,只要言論一觸及到挑撥族群矛盾的底線,如指猶太人全部都是剝削鬼、贊同德國人殺猶太人,或認為日本人在南京殺中國人沒犯錯等,便會立即失去「言論自由」的道德庇蔭。在大部份國家,挑撥族群矛盾是犯法的,尤其中國近年主張的和諧社會更是不容許。同樣道理,我亦不認同香港人稱大陸人為「蝗蟲」。香港人仇恨大陸人或其他族群的言論,我一樣會予以鄙視,「雙非」孕婦如是,外傭居港權如是。人當然有分好人壞人,但卻不應以族群來劃分,而是要以個人來劃分。

言論令北大蒙羞

北京大學如果不處理孔慶東的問題,它將連作為高等學府的最低尊嚴要求亦會失去。若香港大學有這樣的一個教授,我作為校友一定會向香港大學抗議,要求辭退他。因為這種言論令整間大學蒙羞,這並不是言論自由的問題。我認為香港的大學應該嚴正考慮杯葛錄用北大的畢業生作抗議,同時我們要去信要求全球名牌大學拒絕承認北大畢業生的學歷資格以及拒絕與北大作任何學術交流。
回說孔慶東這個人。孔慶東一直自稱「孔子第73代後人」,但網上卻有人質疑他孔子後人的身份,並轉貼了一些傳聞是孔慶東真正家世的資料。據資料所講,五代曾有一個姓劉的人,殺害了姓孔的後人,然後冒充孔姓身份生活,孔有可能屬於這一支原本姓劉的孔氏家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