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8月18日星期五

四個 “I”的問題

在微觀經濟的層面,我們很多時採用其他組織形式來處理問題,最明顯的就是發作在家庭和公司。家庭內部主要是一種集體經濟,資源分配都是指令式的。而在公司則是等級式的,即是說,大概要做多少工作,便會分配到多少的利益,權利分配在加入公司的時候已經說好。所以從來在任何的一個經濟體系裏,巿場因素永遠只是小部份。

但最重要的是,在最高、最宏觀的層次,你不能不用巿場的。
我曾經說過一個「旅行推銷員的計算」的理論,例如推銷員要到三個地點,怎樣才最快完成旅程呢?如果數點有限的話,任何人都可以很快地計算出來。但每多一點,便會幾何級地增多計算。

同樣道理,在只有四個人的家庭裏,有什麼問題都可以「四四六六拆掂它」,或在公司裏,則是由可見的工作表現釐定,你勤奮能幹,自然升職加薪,否則立即炒魷,這種形式的交易成本相對於巿場絕對便宜。但當人數變多,要將每個人的需求、心理狀態和內部知識等因素去綜合計算,基本上是沒可能做到的。同樣,如果有一間公司是太過龐大的話,即使有再多資金,也是沒可能成功運作的。世上是沒可能有一間一千萬人的公司存在,因為公司人數膨漲至某一點時,內部的資訊運算回饋之繁複,會令公司自動崩潰,破產收場,無可挽救。

同樣,為何有一些事我們一定要由政府去做呢?因為這樣的交易成本是最低的,政府法院可以隨意決定法例、政策、判決,使交易時不用考慮到不常見的處境而大量節省交易成本。但當運用政府機能去做從事操作行為,便一定要非常小心,因為有四個問題是永遠無法解決。這便是所謂的四個“I”,可以解釋為何政府做事永遠沒效率。

四個“I”分別是「Information」、「Incentive」、「Investment」和「Innovation」。

海耶克所說的集中在第一個“I” – Information上。他說,資訊很多時不能夠集中,是因為那個人本身都不知道自己有那些資訊。例如一個做餅師傅不能告訴你,造餅時要搓多少下麵團,因為他們也是憑感覺去做。這就是所謂的 “Intrinsic Knowledge”,連當時人都是全憑感覺去做,這種資訊根本無法集中。而且事實上亦無法將所有人的資訊集中處理。大家試想想,在資訊傳遞的過程中,每報導或轉述一次,當中必然會產生誤失,就算是最好意圖的人都不會準確。層層報導之後,那個資訊已變得非常不準確。舉個例子,工廠某職員要做這個月的預算,為了保護自己,一定會將成本算高一點,預計生意額卻要保守一點,若經手的每個人都為自己做一點點修改,資訊到最後就會被扭曲得面目全非。而社會主義的崩壞,正是這一個問題已經無法化解。

而最多人知道的是第二點,Incentive。
每個人都明白,沒有誘因是無法令一個搏拼工作的。若分配的公式已經固定,做多做少結果都係一樣,那又如何可令人勤力、自動自覺去工作呢?

第三是Investment。
因為第一點的扭曲,所以你根本不知道巿場的真實情況,你的投資往往是錯誤的。

第四點是Innovation。
現實世界中,是不停有公司被淘汰和倒閉的,但正因為現實是這樣殘酷,便要不斷想出一些新方法來求生,因此才會有創新。如果沒這種壓力,創新便會大幅度減緩。如果你在政府工作,工作的部門永遠不會倒閉,最保險的做法當然是依循舊有的方法去做。所以說,創新是迫出來的。

以上問題,幾乎是無可致辯的事,可惜某些左派的人仍然看不通,為何政府做事會如此昂貴和沒效率,而計劃經濟為何一定失敗。大幻者終身不解。

2006年8月10日星期四

先發制人的謬誤

無論是美國攻打伊拉克還是最近以色列攻打黎巴嫩,所持的理論都是「先發制人」。即是說,假如對方是有敵意、準備向你動武的話,首先向對方動武是合理的。

這個邏輯是完全不能夠成立的。
首先,因為對方到底是想動武,還是只是對你懷有敵視,當時的真正想法只存在於當事人心裏,其他人是永遠無法知道。而兩種心態表現出來的態度卻是一樣的。所以很多時候,最終你極有可能會誤打了一個原本只是對你懷有敵意、根本沒有想過要對你動武的人。這樣做嚴重破壞和平。

舉一個最好的例子就是當年日本攻打中國,主要的理由是要迫中國人放棄排日,要中國政府立即解散所有反日團體,不要再舉行反日活動。因為站在日本的立場,若中國裏有這麼多人反日的話,終有一天會威脅到已經佔領了的華北,或者是已建立的傀儡政府清州國,更不要說還有朝鮮了。其實大家都知道,中國民間雖然有反日情緒,但要主動去攻打日本還是天荒夜談。至於有士兵失蹤、被殺,即是現在以色列運用的藉口,更是日本人常用的。好像濟南事變,藉口日本軍人被殺;九一八事變,指瀋陽鐵路被毀;七七盧溝橋事變中,指有士兵失蹤等,例子俯拾即是。如何構成開戰理由,實在是自由心証,世上亦因此多了許多戰爭。

第二,就是所謂的不可避免性,認為形勢至此雙方開戰是無可避免的,所以要先發制人,這從歷史上亦可証明是錯誤的。感覺到不可避免性最嚴重的應該就是 1950年代的美蘇關係,但歷史告訴大家結果如何。因為這個世界的變化難以估計,在歷史上這種情況是屢見不鮮的。於十九世紀,英法的對立是相當嚴重的,但英國和法國結果都是沒打過仗,反而最後聯手攻打德國。形勢瞬息萬變,很多事是最初無法預料的。冷戰時期美蘇對立如此激烈,若當時美國先發制人攻打蘇聯,可以想像血流成河的慘烈戰況,人類的傷亡可能數以億計,現在已經証明所謂不可避免只是鏡花水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