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12月6日星期一

特技表演,殺局通過

殺局議案終於以驚險式大告功成。明眼人一看便知﹐這不過是電影中的特技鏡頭﹐外人看是險象環生﹐其實只是掩眼法﹐當局早就成竹在胸﹐一班人聯合起來做做戲騙騙市民大眾而已。

一年前﹐四黨聯合反對殺局﹐那種氣勢像桃園結義時斬雞頭﹑燒黃紙的決心﹐當時﹐我已猜到﹐殺局一定通過﹐果然不出所料。雖然大家有誓神劈願的堅定決心﹐舉頭三尺有神明﹐但神明在遠﹐官府在近﹐衡量利益得失後﹐大家選擇了背信棄義。

四黨成員若表演政治藝術﹐恐怕尚未入流﹐若演川劇則是頂呱呱﹐因為川劇有一特色───變臉﹐眨眼間﹐藝術表演者可變臉十多次﹐教人歎為觀止。從堅決反對殺局﹐到猶豫﹐到倒戈贊成﹐再猶豫﹐四黨成員反反覆覆﹐變臉速度之快足可與川劇表演者一較高下。

民建聯在兩局存廢問題上態度最為反覆﹐表決關鍵時更上演了一場政治醜劇。二讀時﹐殺局陣營不夠票數﹐本可速戰速決否定殺局﹐卻因民建聯突然轉秔而錯失良機。雖然民建聯最後在三讀時投反對票﹐但不能否認他們實質是殺局幫兇。曾鈺成在二讀時面上有尷尬之色﹐可說尚有丁點廉恥之心﹐但以他飽讀詩書的知識分子身份﹐竟然可以出爾反爾至此﹐面皮之厚﹐世間難尋。

拉布戰術拖延時間

支持殺局與反對殺局兩大陣營﹐外表看來勢力相均﹐未到最後一刻﹐不知鹿死誰手﹐其實政府早已穩操勝券﹐民建聯最後投反對票﹐不過是安排投票結果在預算之比例中。若政府見勢色不對﹐反對陣營中仍有兩三票可臨時倒戈﹐只不過當時沒有需要﹐所以那些人亦無須暴露出自己。在支持殺局陣營突然發現仍欠重要兩票的情況下﹐政制事務局局長孫明楊施行『拉布戰術』﹐儘量拖延時間﹐以求離位之議員趕回座位投票。孫氏雄論滔滔﹐從容不迫﹐口才之高明﹐不容否認﹐最後李國寶在最後十幾秒趕到﹐致使殺局議案成事﹐孫氏在這方面實在功德無量。

民建聯的黃容根突然神秘失蹤﹐亦是殺局險勝之大功臣。事後黃容根被黨團召集人程介南『嚴厲譴責』﹐這種作法﹐究竟能騙到甚麼人﹖『機關算盡太聰明﹐反誤了卿卿性命』﹐這是《紅樓夢》中對王熙鳳的評語﹐民建聯以為能騙到所有人﹐反而暴露出自己算計﹑狡猾的一面﹐失分比直接倒戈的自由黨還要多﹐這大概非他們預料所及。

劉皇發是臨時區域市政局主席﹐亦是鄉議局主席﹐本來他應該就區局和鄉議局的立場投反對票﹐但在表決三讀的關鍵時刻﹐卻缺席投票﹐令反對陣營少了重要的一票。事後﹐劉皇發說他一早知道殺局一定成事﹐因為灰心喪氣﹐所以索性缺席。事實是﹐政府派出二十多人的『狗仔隊』﹐專責遊說議員贊成殺局﹐劉皇發的缺席﹐ 明顯是幫了政府一把。

民主黨口口聲聲反對殺局﹐但若他們肯在散局前議案時已經開始採取抗爭手段﹐孫明揚根本沒有機會在議會中採取『拉布』手段﹐殺局亦不能成事。何況許多支持殺局者是商界人士﹐他們需要交際應酬﹐根本沒法長期留守議會﹐若他們離席﹐議會不夠票數﹐所有議案都會因投票率不足而無疾而終﹐殺局亦不會成事。民主黨沒有盡全力﹐難免令人以為他們是站在政府那邊﹐大家在唱雙簧﹐做戲而已。

循序漸退誰可接受

殺局議案﹐市民是否支持﹖孫明楊回應說市民沒有強烈表示反對﹐這明顯是『非黑即白』的謬誤﹐不表示反對並不等於贊成。事實上﹐市民對政治開始麻木﹐ 反正反對與否﹐市民都無法制止。另外﹐自從政府提出殺局議案以來﹐十四個不同機構做了民意調查﹐其中十二個調查結果是贊成兩個市政局合併或保留的意見居多 ﹐贊成殺局的只是少數。是政府漠視民意﹐抑或民意不反對殺局﹐顯而易見。

殺局後﹐在市政層面上﹐香港的民主進度是無可置疑的大倒退。沒有市政局﹐執行市政職務的只剩下區議會。然而﹐區議會只負責做諮詢工作﹐實際上並沒有權力﹐ 再加上許多區議會屬政府委派﹐代表民眾的聲音越來越少。政府委派的官員與民選的議員分別在﹕議員比較願意接納市民的意見﹐因為他們若不能致力為市民服務﹐ 不能將市民的意見有效向政府上達﹐市民會覺得他們沒有表現﹐下次選舉時將不會再考慮他們。而委派官員則沒有這方面的顧慮。廢除兩局後﹐民意能上達的機會少之又少﹐民主進程足足倒退三﹑四十年。香港市民所需要的是逐步邁向民主之路﹐慢一點的步伐也不打緊﹐但循序漸退這一種步伐﹐誰可接受﹖

民國時代有兩句話『甲開人才賬下狗﹐民國法典鏡中天』﹐現在看特區政府政治人才﹑政治精神﹐亦可作如是觀。

1999年11月15日星期一

教署顢頇令人憤慨

教署監管幼稚園不力﹐對於違規學校﹐一直投鼠忌器﹐明知幼稚園違例情況嚴重﹐郤視而不見﹐甚少提出檢控。直至今年傳媒多番揭發後﹐教署才首次引用十多年前已生效的《教育條例》﹐對違法幼稚園經營者作出檢控。然而﹐逾三百宗個案中﹐被檢控的亦不過十七宗﹐教署表面開始嚴厲打壓違規幼稚園經營者﹐實際上不過是做場戲﹐敷衍公眾而已。

近來幼稚園違規事件不斷被傳媒公開﹐無牌經營﹑超額收生﹑濫收學費相繼曝光。最離譜的超收個案﹐超收了兩倍學童﹐而取錄未足齡的學童﹐更涉及近二千人。

幼稚園超收學童﹐後果可想而知﹐每位學童可享有的空間﹐設備﹑教師的關注﹐全部因此而被分薄。更嚴重的是﹐學校超收太多﹐多出來的學童沒法加插在原有的班房﹐要安排另外的課室﹐而所謂的新班房﹐不外是學校裡不見天日的雜物房。遇到教署派員到校視察﹐幼稚園負責人急急謀求對策﹐無辜的稚童淪為黑市學童﹐像小販般﹐需要立刻「走鬼」─排隊跟著教師走後樓梯﹐走後門﹐到附近公園遊樂﹐或乘校車出外遊車河﹐以避開耳目。

無良幼稚園以盈利為目的﹐藉詞搶劫家長﹐無所不用其極。每年三萬元的學費﹐半年徵收一次三千元的茶點費﹐加上各種堂費﹑雜費﹐如此豐厚的收入﹐難怪無良幼稚園經營者要超收學生﹐增加其利潤。有位聽眾林太來電報料﹐她的小女兒就讀的幼稚園以聖誕派對名義﹐向每位學生徵收一百一十元的費用。所謂聖誕派對的消費 ﹐不外是果汁一杯﹐熱狗一份﹐外加派對紙品裝飾一套﹐成本最多亦不過二﹑三十元﹐收取百多元﹐純粹是牟取暴利。家長雖覺得不合理﹐但礙於難向小朋友交代﹐ 怕人人都參加﹐惟獨是自己的小朋友不參加會影響小孩子的心理﹐只好照付如儀。

超額收生牟取暴利

最近教署加強監管幼稚園﹐教署署長羅范椒芬重申不會容許幼稚園違規﹐對多次超收學童的學校﹐會考慮取消其註冊資格。教署助理署長鄭文耀公開稱讚上司羅范椒芬是能幹人士﹐我不禁要問一句﹐公眾要求的能幹人士是否一如鄭文耀的標準﹖在官僚架構中﹐個人要發揮到應有的作用﹐需要極大的權力﹐要擁有上方寶劍﹐上無懼﹐下無畏﹐而且要有充沛的個人魄力﹑堅定的決心﹐加上足夠的時間﹐足夠的個人才能。

羅范椒芬出身官僚﹐她是否有膽識去執行應有的職務﹖事實證明﹐沒有﹗教署近期對幼稚園採取嚴厲措施﹐不過是被迫於申訴專員公署的催促及公眾的壓力。

對於申訴專員指控教署在執行檢控時失職﹐鄭文耀回應教署以前檢控較少﹐原因是怕學校停辦會令學童失學﹐所以才採取容忍態度﹐希望學校當局能主動改善。這實在是荒謬到極的想法。教署不制裁違規幼稚園﹐等同包庇違法經營者﹐沒有法律的制裁﹐沒有迫在眉睫的需要﹐幼稚園當局又怎會正視自己的犯法行為﹖如果有學生就讀可免被檢控﹐超收豈不是變成擋箭牌﹐法律的存在形同虛設﹐違法者的膽量更加坐大﹐問題亦永遠解決不了。這樣的制度下﹐學童的利益﹐有何保證﹖教署的存在﹐有何意義﹖

申訴專員估計教署檢控不足是因為人手不足﹐建議教署加強巡查。教署是政府機構中除房署外﹐擁有最多人手的部門﹐是大官僚架構﹐現在說監管不足﹐結果是伊於胡底﹐況且政府監管再嚴密﹐還不是百弊叢生﹐除非轉轅易轍﹐用市場機制﹐才能解決問題。

容忍態度荒謬到極

所謂的市場機制﹐也就是強制所有幼稚園為學童購買保險。現時幼稚園違規超收情況嚴重﹐學生安全備受質疑。在這種情況下買保險﹐費用一定高昂。如情況沒有得到改善﹐保險公司為保障在高風險下仍有利潤﹐所收取的保費一定高昂﹐甚至不肯讓這些幼稚園受保。幼稚園迫於無奈﹐最終只能改善自己的質素﹐才能生存。久而久之﹐幼稚園的安全和質素都得到改善﹐保險公司承擔的風險減低﹐保費自然又降了下來。

靠教署解決問題﹐根本不切實際﹐無止境地等待問題可自動解決﹐倒不如靠市場機制。

1999年11月8日星期一

誇大的迪士尼效益

在一片歡呼聲中﹐港府與美國迪士尼公司終於達成協議﹐在竹篙灣興建迪士尼樂園。然而﹐迪士尼樂園是否能如港府所願﹐成功振興香港經濟﹐而這協議又是否對港府公平﹐值得大家深思。

上星期三﹐我在電台節目中訪問了特首新聞官林瑞麟﹐他很雀躍地表示﹐這次協議很成功﹐公眾亦大表歡迎﹐未來四十年﹐迪士尼樂園可望為香港整體帶來一千四百八十億的經濟效益﹐是港府投資額(二百二十四億五千萬)的八倍﹐是相當可觀的回報。當我質疑這『雙贏』協議是否公平謹慎時﹐他表示港府投資基建一向謹慎﹐ 例如鐵路﹑機場﹐一般都有百分之十的回報率﹐預計迪士尼樂園能為港府帶來超過百分之十的回報率﹐開幕後的第十三年更可以開始分股息。此等言論﹐我絕不讚同。

沒有急切發展的需要

港府的投資額﹐絕對不止公開的二百二十四億五千萬﹐暗地裡﹐還要為迪士尼興建一條連接北大嶼山到西環的大橋﹐而這條大橋的建築費﹐將以百億計。庫務局局長俞宗怡表示﹐政府施政報告中的二千四百億中已預留了超過一百億給大嶼山的填海及其它基建項目﹐絕不會影響香港整體基建的發展。在澄清不會加重政府財政負擔的同時﹐港府等於承認對迪士尼的斥資不止公開的那筆數。另外﹐地鐵需建新鐵路至竹篙灣﹐這一筆費用亦不在政府公佈的那筆數中。

曾鈺成在報章中為港府辯護﹐稱特區為迪士尼基建耗費的一百三十多億﹐除了為迪士尼樂園服務外﹐也是北大嶼山的發展項目﹐即使不建迪士尼主題公園﹐大部分的基建項目仍要進行﹐因此不應把它們全部算作主題公園的成本。這是大錯特錯的看法﹐若不是因為迪士尼樂園﹐竹篙灣這一片土地固然仍會發展﹐但會在甚麼時候才發展﹐十年﹐廿年﹐五十年或一百年後才發展﹖若不是因為迪士尼﹐竹篙灣沒有急切發展的需要﹐甚至不在發展範圍內。而預留給迪士尼基建的費用﹐亦可放在其它方面﹐諸如社會福利﹑教育等﹐政府犧牲了其它社會開支﹐把資源放在迪士尼基建上﹐這種種都是代價﹐又怎能不算是成本﹖

雙重付出商標的代價

港府批出給迪士尼樂園作為園址的四十億元土地﹐現屬次級股本﹐只能在樂園開啟後五年﹐才可陸續轉化為普通股﹐預計中﹐要十三年後才有回報。換言之﹐在頭十二年﹐這價值四十億的土地等於免費租借﹐若以這四十億可滾存的本息來計﹐十二年四十億的免息貸款﹐相當於整筆本息的九成﹐港府無疑等於雙手奉送了這塊地予迪士尼。難道這還不是割地辱國的行為﹖

迪士尼商標價值多少﹖港府在協議中已答應迪士尼公司收取產品銷售或服務費的百分之五至十作為特許經營費﹐迪士尼公司更可收取樂園收入的百分之二作為基本管理費。這種種費用已是迪士尼商標的代價﹐港府在股份上再做出讓步(一成的總投資額換取四成三的股權)﹐豈不是雙重付出﹖

政府樂觀地預計﹐迪士尼開幕後﹐初年能吸引五百萬的入場人次﹐如一切順利﹐十五年後可達一千萬人次。別以為這數目驚人﹐只要看看成本架構和香港大致雷同的法國迪士尼﹐就知道這數目只是小兒科。以法國迪士尼去年的入場人次一千二百多萬﹐尚且只有不足三億的純利﹐而香港能產生多少盈利﹐可想而知。

憧憬未來利益確不智

其實﹐以香港的人口﹐根本沒法支持迪士尼樂園。據外國經驗﹐要成功獲得利潤﹐每年起碼要有一千萬人次。日本人口一億二千萬﹐法國六千萬﹐內部消費已可支持迪士尼樂園。香港人口稠密﹐亦不過六百萬﹐內部絕對無法支持整個迪士尼樂園﹐極需要依靠外地遊客的支持。歐美遊客不會對香港的迪士尼有興趣﹐所依仗的必然大部分是來自大陸。大陸經濟蓬勃﹐自然可批放大量遊客來港﹐若大陸經濟波動﹐或政策變動﹐來港旅客人數肯定受影響﹐單依靠內地遊客﹐風險實在太大。

萬一迪士尼樂園工程出現超支﹐政府又會如何應付﹖林瑞麟在電台回應此問題時﹐說政府在做這一套財政預算時﹐已十分小心謹慎﹐希望不會超支﹐若超支的話﹐相信應該由港府及美國迪士尼公司照股本的分佈來攤分。當我再問清楚他是否肯定時﹐他的助手吳小姐則回答﹐政府與迪士尼公司並沒有這方面的協議﹐林生這時即刻轉移話題﹐說這是假設性問題﹐不再回答。以港府多年來工程超支的紀錄﹐迪士尼樂園大有可能出現超支﹐不預早做出最壞打算﹐單看樂觀的一面﹐港府未免太過短視。港府隱瞞實際支出﹐誇大預計利益﹐在這情形下若仍然盲目贊同政府與迪士尼公司的不平等條約﹐憧憬未來的界外利益﹐絕對是不智的行為。

1999年10月18日星期一

特區加減訣

加加加﹐減減減﹐逆行加減市民只有慘﹗慘﹗慘﹗

近來不斷傳出政府計劃加價﹑加稅﹑減福利的消息﹐總而觀之﹐政府正千方百計搜刮民脂民膏﹐以填補龐大基建工程造成的赤字﹐普羅大眾面對這筆糊塗加減數﹐反應只有一個字﹕慘﹗

現時﹐香港正面對嚴峻的考驗﹕金融風暴後﹐經濟仍然在谷底徘徊﹐8﹒5釐的優惠利率加上6﹒1巴仙的通縮﹐形成高達14﹒6釐的實質利率。各行各業艱苦經營﹐老闆們割價求客﹐員工們朝夕怕飯碗不保﹐被減薪削福利也不敢吭聲﹐正是大家咬緊牙關﹐勒緊肚皮過緊日子的時候﹐偏偏政府在這時逆市而行﹐多項加價建議令市民雪上加霜。

逆市而行雪上加霜

加水費是政府其中一項增加收入的計劃。以往港府在供水方面提供補貼﹐現時政府入不敷支﹐便名正言順要求用者自付﹐決意向市民徵加水費。然而﹐加價背後的事實是﹐港府一方面以高價向廣東省政府買入東江水﹐一方面卻因儲水過多﹐被迫將多餘的食水排出大海。政府要求市民自掏腰包﹐葬送辛苦賺來的血汗錢入大海﹐如此『倒水』會有人服氣嗎﹖

另外﹐審計署更揭發水務署錯估香港的用水量。水務署沒有考慮到本港工業北移﹐用水量不增反減的可能﹐與廣東省簽訂的供水合約毫無彈性﹐致使水塘滿溢﹐十年來傾倒價值三百億的食水入大海。在食水大量剩餘的情況之下﹐水務署仍禁止工商業大廈使用較廉宜又環保的水冷式冷氣機﹐情願風冷式冷氣機噴出的熱氣和產生的噪音瀰漫港九工商業區﹐難道這又符合特區政府的環保原則嗎﹖

本港的輸水管道﹐不少因日久失修﹐鏽蝕破損﹐每年在輸水管漏水的食水多達八億元。我曾就此問題﹐在電台節目中訪問庫務局局長俞宗怡。俞局長認為全世界有輸水系統的地方都有水喉漏水的情況﹐香港的漏水情況﹐和其它國家差不了多少﹐在合理情形之下。如果要全面重新鋪設水管﹐檢查水喉﹐動輒數十億元﹐比起可省回的水費﹐根本得不償失。對於俞局長的觀點﹐我絕不認同﹕外國城市人煙稀疏﹐輸水管需要橫跨許多地方﹐管理較難﹐費用亦鉅﹐香港地方密集﹐照理漏水情況應較為輕微﹐為何情況偏偏相反﹖如果政府肯重新鋪設水管﹐不但可省回浪費掉的食水﹐環保之餘又可增加就業機會﹐何樂而不為﹖

如果政府不能解決浪費食水的問題﹐根本沒有任何理據談論加價。

削減福利一意孤行

覬覦每日在羅湖出入境的廿萬人次﹐政府正研究徵收陸路離境稅﹐預計若每人徵收廿元﹐每年可為庫房帶來七億多元的進脹。然而經陸路離境的市民多是草根階層﹐在經濟如此低迷的時候﹐向他們加徵新稅﹐是不是令他們百上加斤﹖

港進聯最近向財政司司長曾蔭權提出開源方法﹐建議向外傭徵繳月薪的20﹣25﹪作為他們使用公共設施的代價。姑且莫論此法是否可通可行﹐即使成功﹐政府亦不過多十五億至二十億元進賬﹐對於基建二千四百億元的鉅款﹐不過九牛一毛﹐搜刮外傭的血淚錢﹐以供官僚基建之揮霍﹐政府在國際上還有地位和面子嗎﹖

倒行逆施怨聲載道

在削減福利方面﹐政府內部有人提出﹕除老弱傷殘外﹐所有領取綜援者以後要以家庭為單位﹐無論家庭成員多少﹐所申請的綜援金均設上限。儘管我們同意﹐社會上的確有一些懶人﹐依賴綜援不肯工作﹐但不理家庭成員多寡﹐設定上限﹐無非把大家庭迫上死角。民主黨成員羅致光表示﹐今年年初政府已就設綜援上限廣泛諮詢民意﹐但無人表示贊成﹐政府在一片反對聲中仍然固執堅持﹐目的不外一個﹕政府缺乏財源﹐唯有想辦法削減福利。

政府說要環保﹐卻自打嘴巴﹐帶頭破壞環境(大規模的市區重建﹐築橋建路﹐對環境造成無可修補的破壞)﹔政府再三強調要審慎理財﹐卻輕率定下二千四百億的基建計劃﹐導致嚴重入不敷支。(新機場所耗費的二千三百五十億﹐經過長期諮詢﹐民間亦討論多年方才進行﹐新一期總共二千四百億的基建計劃在特首施政報告中只是被輕輕帶過﹐既沒有和各個政黨公平討論﹐也沒有諮詢過民意﹐簡直是視公帑如草莽。)

在經濟有待復甦﹐百業衰微之時﹐政府不肯減稅增加福利﹐刺激經濟改善就業﹐反而倒行逆施﹐盡搜盡刮﹐如此『開源節流』﹐以供基建之揮霍﹐納稅人又豈能心服口服﹖如此苛政﹐怎不教人怨聲載道﹖

1999年9月20日星期一

香港教育制度自欺欺人

香港教育制度一向被謔稱為「填鴨式教育」﹐也就是不理會學生能否消化課本內的知識﹐不斷向學生「硬塞」﹐造成學生面對沉重的功課壓力﹐扼殺學生的學習興趣。

現時一般中學生要讀十幾項學科﹐逼使承受不了壓力的學生採取逃避態度﹐索性放棄學業﹐老師面對無心向學的學生﹐為求校內成績「好睇」﹐不惜發放試題貼士﹐好讓及格率不致太低來取悅校董會﹐當然﹐這些學校的學生一旦去應付公開考試﹐必然會全軍覆沒。

最近﹐教育署針對中學會考每年約32﹪不及格率實在太高﹐竟然建議將會考分為深淺兩部分以增加及格率﹐如此做法根本只是自欺欺人﹐與發放試題貼士給學生來增加及格率如出一轍。編者

香港的教育制度一向為人所垢病﹐學生壓力之大﹐水準之不斷下降﹐在全世界可算赫赫有名。不少家長省吃儉用﹐為的是把子女送出外國升學﹐以求栽培子女成材。面對輿論的壓力﹐教署最近連番推出改革﹐力圖一挽狂瀾﹐改善學生水平。可惜這高貴的動力背後卻包含著教署最卑劣的意圖﹕掩耳盜鈴﹐推卸責任。

掩耳盜鈴推卸責任

所謂教學﹐應是教方有教無類﹐學生學以致用﹐但現在教署將之發揚光大為教的馬虎﹐學的亦馬虎﹐但求敷衍公眾﹐推委塞責。

針對大量會考生全軍覆沒的事實﹐教統會主席梁錦松認為這是拉CURVE後的結果﹐他認為﹐現時會考每年約32﹪不合格的機會率實在太高﹐對學生不公平﹐令不少學生有挫敗感。對於這點﹐我不表同意。若考生水平整體上升﹐教署用拉CURVE的方法來評分﹐這就叫做不公平﹐因為它令原本應該合格的考生變成不合格。反過來說﹐像現時每況愈下教育水平﹐拉CURVE已令原本質素不佳的考生取得合格成績﹐倘若再降低合格水平線﹐那只會令更多不應該合格的學生變成合格 ﹐那這又叫做公平嗎﹖對於考試準則整體下降﹐學生的水準再受質疑﹐其他學生又會覺得公平嗎﹖

教署建議將會考試卷分為深淺兩部分﹐只要考生熟讀核心部分﹐就一定能穩保合格。換言之﹐教署將會考範圍縮窄﹐目的是將那些成低劣的學生拉上合格線﹐令其會考成績不至於科科掛紅燈那樣難看。這種鋸低檯腳的行為﹐最終能否改善學生的質素﹐答案無疑是否定的。學生質素的優劣﹐不在於考試範圍的闊窄﹐關鍵是學生能否吸收到有用的知識﹐能否把學到的知識運用到考試﹐以至將來應用到現實生活中。現時﹐教署的建議無非是降低水準﹐把不合格的學生勉強提升為合格﹐這種自欺欺人的方法無異於掩耳盜鈴。

本末倒置重大欺小

改良教育架構最重要的是應從教育金字塔的最底層做起﹐也就是在學童就讀幼稚園﹑小學時﹐為其準備充足有效的基礎課程。現時香港政府把大量資源投放在大專教育上﹐對小學資助有限﹐對幼稚園更是全無資助﹐這種本末倒置的做法﹐和中共政府的一貫作風同出一轍(中共一直強調要重視農業﹐但卻一直剝削農業)。現時許多初中生連26個英文字母也未完全認識。可想而知﹐他們在小學時所打的基礎工夫是如何的紮實(如建屋於沙丘之上)﹐更枉論要在考試中合級了。

前幾天﹐報章報導教育署打算在小學推行按學生能力分組教學的試驗計劃﹐目標是協助教師有效處理學生的個別差異﹐從而提高學習成效。對於羅范椒芬洋洋灑灑的漂亮演講﹐我只是覺得她可憐。羅署長雖然巡查過港九眾多中小校﹐恐怕每次都是匆匆一瞥﹐未克仔細觀察研究。她以外行人身份領導全港中小學校﹐竟然對一般學校的運作仍一知半解﹐實在失策。現時小學教師的職責已是相當繁重﹐除備課教書改簿外﹐還要跟進個別有問題的學生﹐不時需要和家長聯絡﹐商討如何改善學生的學業成績及操行。近年來﹐大陸新移民學童不斷湧入各區中小學﹐為學額原已膨脹的學校帶來額外壓力﹐教師的工作亦相對加重了﹐現時若再行分組教學﹐恐怕只會在課室管理及資源運用上造成混亂﹐亂上加亂﹐教育成果將與目標背道而馳。未知羅署長有否認真考慮過現實與理想的差距﹖

教育制度必須改良

幼稚園﹑小的基礎課程是不可忽視的一環﹐中學的課程亦有改良的必要。現時一般中學生要面對十幾項學科﹐除核心科目中英數外﹐還要讀中史﹑世史﹑地理﹑經濟 ﹑生物﹑科學﹑電腦﹑體育﹑音樂﹑美勞﹑家政﹑金工﹑宗教……沉重的學業壓力逼使不少學生採取逃避態度﹐索性放棄學業﹐盡情玩樂。這班學生上學只是為了回校找同伴玩耍﹐所以壓根兒沒有心機上堂。怹們在課堂上交流私人玩樂心得﹐摺紙仔玩遊戲﹐甚至以作弄老師為樂﹐但求令老師尷尬﹐自己就無上光彩。試問教師在這種環境下如何能教授知識﹐能成功控制班房紀律已屬難能可貴。曾經收到一位聽眾的傳真﹐他形容現時教師學生的關係是僱主和僱員﹐學生是僱主﹐教師是僱員﹐ 教師為取悅老闆﹐不惜發放貼士﹐在課堂上亦隻眼開隻眼閉﹐但求大家相安無事﹐矇混過關。這種情形﹐相信在中學中比比皆是。

當然﹐香港亦有不少乖巧(死讀書)的學生﹐他們整天呆坐家中﹐死啃爛嚼書中文字﹐為求考試取得好成績﹐不惜天天對著書本﹐埋頭苦幹﹐甚至放棄鬆弛神經的戶外活動。這種書蟲﹐即使考得好成績﹐能否把學到的知識應用到現實生活中﹐亦是一大疑問。如此教育制度﹐不但扼殺學生的學習興趣﹐亦大大消磨了學生的意志。

減少學科更易掌握

解決中小學生壓力沉重的方法﹐我個人認為減少學科最為有效﹐因為他們根本沒有必要熟讀所有學科的每一細節。中小學生是社會將來的棟樑﹐他們在初學階段﹐對什麼事都充滿好奇﹐有興趣去探討研究﹐倘若一開始便有一大堆的功課排山倒海而來﹐難保他們一下子便被嚇壞﹐覺得自己無能力應付﹐索性逃避或放棄。再者﹐他們在這階段對將來的興趣仍未確定﹐即使讀了所有學科也不一定有用﹐要用時也不一定記得﹐更何況將來若要專攻那科時﹐還要再由基礎開始﹐重頭讀起。所以﹐除中英數外﹐大可減省必修學科﹐讓學生自由選擇﹐因為科目是他們自己挑選的﹐他們必然會加倍投入﹐對學科亦更易掌握﹐成績自然亦有所保障。當然﹐我這種說法 ﹐出發點並不是讓考生輕易取得及格的成績﹐而為了騰出更多時間﹐讓學生運用在他們的自由選科上﹐從而啟發他們的學習興趣﹐令他們自動自覺地去閱讀書籍。唯有自動自覺的教學方式﹐學生才能樂於參與並達到成功。

針對教學方法的失敗﹐教署始終未肯勇於承認﹐一直是修修補補﹐結果當然是於事無補。從教育的根本做起﹐才是改良教育的上上之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