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片歡呼聲中﹐港府與美國迪士尼公司終於達成協議﹐在竹篙灣興建迪士尼樂園。然而﹐迪士尼樂園是否能如港府所願﹐成功振興香港經濟﹐而這協議又是否對港府公平﹐值得大家深思。
上星期三﹐我在電台節目中訪問了特首新聞官林瑞麟﹐他很雀躍地表示﹐這次協議很成功﹐公眾亦大表歡迎﹐未來四十年﹐迪士尼樂園可望為香港整體帶來一千四百八十億的經濟效益﹐是港府投資額(二百二十四億五千萬)的八倍﹐是相當可觀的回報。當我質疑這『雙贏』協議是否公平謹慎時﹐他表示港府投資基建一向謹慎﹐ 例如鐵路﹑機場﹐一般都有百分之十的回報率﹐預計迪士尼樂園能為港府帶來超過百分之十的回報率﹐開幕後的第十三年更可以開始分股息。此等言論﹐我絕不讚同。
沒有急切發展的需要
港府的投資額﹐絕對不止公開的二百二十四億五千萬﹐暗地裡﹐還要為迪士尼興建一條連接北大嶼山到西環的大橋﹐而這條大橋的建築費﹐將以百億計。庫務局局長俞宗怡表示﹐政府施政報告中的二千四百億中已預留了超過一百億給大嶼山的填海及其它基建項目﹐絕不會影響香港整體基建的發展。在澄清不會加重政府財政負擔的同時﹐港府等於承認對迪士尼的斥資不止公開的那筆數。另外﹐地鐵需建新鐵路至竹篙灣﹐這一筆費用亦不在政府公佈的那筆數中。
曾鈺成在報章中為港府辯護﹐稱特區為迪士尼基建耗費的一百三十多億﹐除了為迪士尼樂園服務外﹐也是北大嶼山的發展項目﹐即使不建迪士尼主題公園﹐大部分的基建項目仍要進行﹐因此不應把它們全部算作主題公園的成本。這是大錯特錯的看法﹐若不是因為迪士尼樂園﹐竹篙灣這一片土地固然仍會發展﹐但會在甚麼時候才發展﹐十年﹐廿年﹐五十年或一百年後才發展﹖若不是因為迪士尼﹐竹篙灣沒有急切發展的需要﹐甚至不在發展範圍內。而預留給迪士尼基建的費用﹐亦可放在其它方面﹐諸如社會福利﹑教育等﹐政府犧牲了其它社會開支﹐把資源放在迪士尼基建上﹐這種種都是代價﹐又怎能不算是成本﹖
雙重付出商標的代價
港府批出給迪士尼樂園作為園址的四十億元土地﹐現屬次級股本﹐只能在樂園開啟後五年﹐才可陸續轉化為普通股﹐預計中﹐要十三年後才有回報。換言之﹐在頭十二年﹐這價值四十億的土地等於免費租借﹐若以這四十億可滾存的本息來計﹐十二年四十億的免息貸款﹐相當於整筆本息的九成﹐港府無疑等於雙手奉送了這塊地予迪士尼。難道這還不是割地辱國的行為﹖
迪士尼商標價值多少﹖港府在協議中已答應迪士尼公司收取產品銷售或服務費的百分之五至十作為特許經營費﹐迪士尼公司更可收取樂園收入的百分之二作為基本管理費。這種種費用已是迪士尼商標的代價﹐港府在股份上再做出讓步(一成的總投資額換取四成三的股權)﹐豈不是雙重付出﹖
政府樂觀地預計﹐迪士尼開幕後﹐初年能吸引五百萬的入場人次﹐如一切順利﹐十五年後可達一千萬人次。別以為這數目驚人﹐只要看看成本架構和香港大致雷同的法國迪士尼﹐就知道這數目只是小兒科。以法國迪士尼去年的入場人次一千二百多萬﹐尚且只有不足三億的純利﹐而香港能產生多少盈利﹐可想而知。
憧憬未來利益確不智
其實﹐以香港的人口﹐根本沒法支持迪士尼樂園。據外國經驗﹐要成功獲得利潤﹐每年起碼要有一千萬人次。日本人口一億二千萬﹐法國六千萬﹐內部消費已可支持迪士尼樂園。香港人口稠密﹐亦不過六百萬﹐內部絕對無法支持整個迪士尼樂園﹐極需要依靠外地遊客的支持。歐美遊客不會對香港的迪士尼有興趣﹐所依仗的必然大部分是來自大陸。大陸經濟蓬勃﹐自然可批放大量遊客來港﹐若大陸經濟波動﹐或政策變動﹐來港旅客人數肯定受影響﹐單依靠內地遊客﹐風險實在太大。
萬一迪士尼樂園工程出現超支﹐政府又會如何應付﹖林瑞麟在電台回應此問題時﹐說政府在做這一套財政預算時﹐已十分小心謹慎﹐希望不會超支﹐若超支的話﹐相信應該由港府及美國迪士尼公司照股本的分佈來攤分。當我再問清楚他是否肯定時﹐他的助手吳小姐則回答﹐政府與迪士尼公司並沒有這方面的協議﹐林生這時即刻轉移話題﹐說這是假設性問題﹐不再回答。以港府多年來工程超支的紀錄﹐迪士尼樂園大有可能出現超支﹐不預早做出最壞打算﹐單看樂觀的一面﹐港府未免太過短視。港府隱瞞實際支出﹐誇大預計利益﹐在這情形下若仍然盲目贊同政府與迪士尼公司的不平等條約﹐憧憬未來的界外利益﹐絕對是不智的行為。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