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12月17日星期五

為司長先生呼冤

看到曾蔭權司長大義凜然的澄清文章〈請以新眼光看西九龍〉,逐點分析政府對西九龍項目的苦心孤詣,得知司長先生不愧流香港血、飲香港水長大,為港人出謀劃策盡心盡力,我等小人又是惶愧、又是難堪,奈何要防小人滔滔之口,難於防川,看來先生一片冰心,難免含冤,此豈非屈原再現,岳飛、袁崇煥重生﹖

愚人之愚,不單不明事理,而且牛皮燈籠,點極都唔明,本人亦如是。司長先生說「發展西九龍文娛藝術區,是一個很大膽而且有前瞻性的計劃,以地產項目的盈餘,來填補可能虧損的項目,其實是政府慣用手法,例如政府一心改善交通,便發展地鐵,但地鐵可能虧本,便用地產來填補,數碼港又是一例,從殖民地政府到港英政府都是這樣做,我等愚人當然摸不準、看不透這計劃的「大膽」何在、「前瞻性」何在,亦看不出從哪方面「有別於香港過去的大型發展項目」。

用盈餘來補貼虧損的成敗,是後者在經營上是否能自負盈虧,因為前者是一次過的收入,否則﹕「家有一千,日食一錢,全無生計,活得幾年﹖」以地鐵為例,建設費用用地產來填補,但日常運作的開支,票價收入則能應付有餘,是以能獲至成功。西九龍項目看來,地產商的利潤可能有好幾百億,但藝術項目的支出呢﹖則要先算一筆流水帳。

世界第一流的表演嘉賓來港演出,一星期的費用不用300萬美元,也得100萬吧﹖以平均數計,200萬美元,一年就是1億美元,30年就是30億美元,折合港幣,零頭不算,200億。別忘記,這只是一個館,3個館加起來,就是600億。當然了,表演是有門券收入的,以往時的經驗看,藝術表演平均能有三分一的人入場,就很滿意了,算三分一收入可付出成本的一半,那是300億,即是可能出現的虧損,還有300億。

算一筆流水帳

對這300億的可能虧損,30年悠悠之期,如何保證發展商會傾家盪產來維持落去﹗除了要付保證金之外,我想不出有任何其他的保證方法。但要發展商付300億保證金,嘿嘿,恐怕也沒能力罷。讓虧蝕的項目關掉,這正是到時最可能發生的無可奈何之結果。

哎呀,還有博物館呢。這更容易,只要有珍貴物品,就會有人流,要發展商提出三百件可供擺上三十年的精品的清單,最少要有三幾件鎮山之寶,例如《蒙娜麗莎的微笑》呀、《最後的晚餐》呀、《清明上河圖》呀、三希堂墨寶呀、米開朗基羅的大衛像呀、毛公鼎呀、羅丹像呀之類的,再加二百來件「次一等」的貨色,如畢加索、莫奈等的名畫、圖坦卡門的遺體,甚至暴龍化石、英女皇權杖等次品也可以濫竽充數一下,也就差不多了。當然,後面還需要數以萬件計、每件只值一百幾十萬的普通展品,這也暫時別提了。150萬樓面呎的四大博物館這樣的要求不算過分吧,沒有寶物,哪有人去參觀呢﹖總之,能捉老鼠的就是好貓,哪個發展商提供的「物」夠博夠精,便交給他發展吧。

其實,說老實話,香港人又笨,品味又低,程度就同政府和發展商差不多(否則他們又怎會交出這種計劃呢﹖),司長也聲明要吸引遊客,而過幾年本地遊客大約七成是來自國內,將來到西九龍參觀的,想來也是國內同胞居多,自然要以遷就他們的品味為主。經過實踐檢驗出來的真理,國內人出國旅遊,最喜歡的藝術表演項目首選真人表演,不過艷舞是不可以的,因為內地比香港還要多,當然如使用大量金髮鬼妹式非裔黑妹,又當別論,香港人應該引入泰式的吃香蕉、開汽水瓶,一定大受國內同胞歡迎,不愁沒有客人光臨參觀。

看到了愚人對其苦心經營的計劃的不明及曲解,司長先生恐怕像屈原一樣,氣得一佛出世,二佛昇天,一怒之下投身維多利亞港的濁流,以明心,那時候,每年五月初五,在維多利亞港扒龍舟記念的並非屈聖,而是曾聖,豈不痛哉﹗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