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6月14日星期二

再談小班教學

自從我寫了〈小班教學於事何補?〉一文後,引起熱烈討論,今次我再談對小班教學的看法,順道也說說如何真正改善香港學生水準的意見。

有人說小班教學有成效與否,在於使用舊式教學法(lock step method),還是新式教學法(communicative approach)。其實,以美國將每班學生人數減少了40%、卻對學生成績沒有幫助的事實,已證明問題的癥結不在於採用哪一種教學方法。本來,我也對此摸不著頭腦,後來我明白了。我是編劇出身,認識很多同行,見過很多這樣的情況:編劇要寫劇本,限期不定,有時是一星期,有時是一個月。按理,一個月的時間較多,應該可以炮製出比較好的劇本,但實際卻不然,一個月和一個星期的作品質素,許多時候都沒有太大的差別,原因是很多編劇賴到限期前最後數天,才開始動筆,當然草草了事,甚至未能如期完成,想盡藉口抵賴,例如說颱風來了,將劇本吹出街外(以前電腦未普遍嘛),一番心血付諸流水!等如縱然實施小班教學,許多老師覺得正好不用那麼辛苦,懶惰起來,不會刻意去照顧學生,同時,學生又會比較鬆弛,結果對改善成績完全沒有幫助。

真正能夠提升教學質素的方法,還是採用學券制。部份專業教育人士指學券制會將負擔轉至學生身上,令較貧窮的學生無法負擔學費。他們不是無知幼稚,便是為保飯碗而妖言惑眾。在買賣機制之下,越是競爭,售價便越便宜。以電訊巿場作例子便知道了:政府在98年取消香港電訊的國際電話專營權,開放了電訊巿場,讓其他電訊公司自由競爭,造就通話費急促下降,遠比以前便宜。假如轉用學券制後,政府不規管整體教學方法,各學校便各施各法,以兩大元素競爭:質素和價錢。無論是採用小班教學,還是大班教學,總之讓每個學生按自己的品味選擇,取代現在的「大鑊飯」教育供應系統,成效肯定明顯,教育經費也遠比現在便宜。

另外,要挽救香港學生的英文水準,必須能夠冷靜地反省現在的教學模式。我的意思不是多花錢去聘請外藉英語教師,或增加英文課,而是要徹底改變香港學生學英語的年齡。普遍來說,香港學生在幼稚園學少許英語,小學學多一點,中學再加重英文課,結果懂得說英語嗎?證據顯示是不會。這不是香港學生的錯,試看台灣和日本已不斷企圖加強國民的英語水準,但90%以上的人仍無法說英語。以歐美以外地方計,真正能夠說英語的人士,都是他們住的地方強行將英語轉做第一語言,如馬來西亞、新加坡和以前的香港。事實上,我已談過人類腦部有固定的程式,規定甚麼時候可學懂甚麼。以學語言為例,十歲前最佳,十多歲後要改口音已很難,在十七、八歲後,則基本上連文法都不能學懂(長大後能夠學會別處語言的,除非是搬去該地方,跟當地人每天說個不休),因此我非常反對母語教學,完全違反人類學語言的天性。我認為,只要香港學生自幼時起便接受中、英文訓練,一定可以把雙語學好。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