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教育水準每下愈況,實施學券制(voucher),能否力挽狂瀾於既倒?
要談學券制,必先認識學券制。學券制自大經濟家佛利民(Milton Friedman)提出伊始,已有五十年,並分為兩種模式:一是佛利民模式,一是詹克斯(Christopher Jencks)模式。兩者的分別處甚多,大致來說,佛利民高舉自由巿場模式,認為學券制應該:(一)全民適用;(二)所有家長均獲發學券;(三)可在任何達到最低標準的公立或私立學校使用;(四)學券的價值要足夠支付高質素教育的成本;(五)准取學校收取學券以外的「補貼」學費;(六)學生可隨意選擇心儀的學校,反之亦然。至於詹克斯式,則加入了社會政策元素在內,例如學校如有教育空缺,便有責任接收學生、低收入家庭會獲發一張補償學券,以免出現因經濟、宗教和種族因素而形成的障礙等。
全球主要有五個地方實施學券制,包括智利、英格蘭(採用佛利民模式)、哥倫比亞、美國密爾沃基和克利夫蘭(採用詹克斯模式)。結果很清楚,如在1980年最先推行學券制的智利,經過八年實踐之後,公立學校的學生持續轉到私校就讀,前者學生下跌了19%,後者的收生比率則增加33%,而且學生的成績較優勝。可是,在政治壓力之下,政府不斷撥款給公立學校,令公立學校的營運開支越來越高。
至於美國,實行學券制的結果也與智利不遑多讓,缺點只是有些財政不穩的學校或會藉參加計劃從中取利、由於制度自小一開始實施,有些高班學生未能受惠等,這些弊處都可以輕易改善,學券制的優點實在顯而易見。
我經常都說,有些人苦練三十年功夫,一旦真正實戰時,完全無法發揮,只會使出咬人和扯頭髮等人類本能招數。香港很多經濟學家平時侃侃而談,當真正要評估現實問題時,便完全忘記基本經濟功夫,和盲拳沒有分別。需求曲線(demand curve)是經濟學的金科玉律,不可能被動搖,否則整套經濟學可宣告死亡。需求曲線是指當價錢越高時,需求便越低,反之,當價錢越低時,需求便越大。香港出生率連年下降,對學校的需求只會減少,不會增加(不然也不會有殺校等事件出現),根據需求曲線的定律,學費因此一定下降(現在教育成本不斷上升是官僚制度干擾巿場運作的結果)。何況,如果實行學券制,一定主張開放供應,最低限度開放牟利團體辦學,如智利便出現大量牟利團體辦學,打破學術的壟斷。我們可以請內地或非聯邦的教師,以質素一競高下,如此一來,同一學校成本,一定比現時的「大鑊飯」(即教師無論表現如何,薪酬一樣,純粹視乎年資加薪)制度產生更高的效率。向來經營任何生意,例如食肆,都是以食物質素、服務水準、衛生情況和價錢來決定孰優孰劣,優者大排長龍,劣者黯然倒閉,怎像香港學校般獲政府配給學生,無論教學質素、學生成績和學校環境如何,都無需承受倒閉之苦。教師薪金一致,無獎勵懲罰,如何鼓勵他們努力工作?這是香港教育日走下坡的真正關鍵。目前教統局的五千多名官僚為證明自己的生存價值,不斷增加新的監管和改革,結果教師要用大量時間應付教統局,生產力焉能不低下?不實施學券制挽救下一代,更待何時?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