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7月4日星期一

七一人數的反省

七一剛過,遊行人數銳減至2.1萬人。其實,直到6月30日,我都認為今年遊行人數約有10萬人,結果大錯特錯。從中我得到兩點教訓,首先是世事難以預測,其次更嚴重,即我雖然已經非常小心,由客觀理性告訴自己遊行人數會大幅度下跌,但仍然難免被主觀意願影響了判斷。

2003年七一大遊行能夠凝聚五十萬人參加,主要動力有二:一是廿三條即將立法,許多人覺得原本享有的自由會被剝奪,危機迫在眉捷。這些人當中包括很多知識份子和中產階級,他們大多對社會事務感到冷漠,結果也被迫採取行動,企圖力挽狂瀾;二是經過沙士大災難後,本已壞透的政府更凸顯其顢頇無能,導致人命損傷慘重,人民生活水準下降,令人覺得忍無可忍,上街疾呼對現存政權的不滿。其實,綜觀歷史,古往今來能夠引起民眾大規模上街的,不外乎是統治集團崩壞,民不聊生,而統治者在當前幹了一件愚行或暴行,激發人民遊行。最近的顏色革命如菲律賓民眾要求阿羅約夫人下台,即是一例。假如沒有大的政治風波,人民生活又沒有甚麼不好,要求民眾上街遊行,無異於緣木求魚。

很多民主派人士不明白為何民調經常有六、七成以上的人支持民主政制和普選,可是到正式上街遊行時,只得很少人參與呢?這牽涉成本問題,要人們付出多少代價。人們接受民調,純粹花少許時間講電話;投票不記名,只須上街到投票站,代價亦少;但上街遊行反對政府,除了要付出時間及勞力外,還要擔心被政府知道後秋後算帳。雖然,這疑慮很多時根本不成立,只是人們過於擔憂,但人們心中很易便存有恐懼。以我自己作例證,很多人叫我不要參加七一遊行,恐怕有後果,可想而知無形威嚇力有多大。要人們為了抽象模糊的概念付出代價,本就不易,所以遊行人數這麼少。

但凡發動每一個政治運動,永遠不能夠僵硬,要有完善的策略準備,兼顧進、退、攻、守。自董建華下台後,民主派所做的事百無一是,令群眾難以認同,例如普選先有二五之爭,對群眾沒有意義;領匯事件大失民心;李永達參與特首補選,更令很多人覺得民主派觀念混亂,對爭取普選沒有一套清晰的概念。至於大肆宣揚和明光社的論戰,以同志走在遊行隊伍前頭,及製造一萬支彩虹旗,當然亦將一部份不贊同的人士趕走。最後,天主教、基督教和教協也紛紛退出,其實大勢已去。及後,民陣自己欺騙自己說人數不重要,若不重要,便不需七一大遊行,參與四五行動和前線的經常性示威便可。奈何民主派做事僵硬而欠缺指導,因此,短期內它的前途一片黯淡。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