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建華突然下台,不特大出所有政界人士的意料之外,更令泛民主派人士頓失奮鬥目標,不知所措。泛民主派正苦惱是否派人參與補選特首?本來,一度有說聲望最高的余若薇將會參選,但她已表明不會。之後,忽然跑出了一個劉慧卿,說有意思參加,於是風起雲湧,有意競逐者紛紛湧現。事實上,劉慧卿有意出戰較奇怪,她一向杯葛所有小圈子選舉,反對選舉委員會、功能組別等,特首選舉是小圈子之尤,為何反而有興趣?
我對劉慧卿或泛民主派改變重大原則與否,並沒有支持或反對,只是,無論任何人有意角逐,都應該注意兩點。首先,他必須要有一套能夠自圓其說的說法,清楚解釋現在形勢有變,所以作出此重大改變,而又可說服支持者。其次,他一定要回答一個問題:在此次選舉中,原本任何泛民主派人士都沒機會當選,甚至連獲得一百票提名都很勉強,為何要參加?作用是甚麼?我相信典型答案是透過參加這小圈子選舉,來凸顯選舉制度的荒謬性。
如何可凸顯其荒謬性呢?為何參選可凸顯此荒謬性?他必須做到以下這點:在正式提名前,所有泛民主派準候選人要能提出一套跟現在的執政者有清楚分別的政網,然後整個民主派又要有足夠的動員能力舉行很多選舉論壇,讓準候選人能夠充份將政網和理念告知民眾。接著,要透過一套初選的機制,選出泛民主派的代表參選人物。這要讓廣大巿民參與初選,證實他得到相當多的巿民支持。再進一步便是爭取到百名提名人,及透過正式選舉論壇跟曾蔭權就政網和廣泛民生議題進行辯論。他必須能夠擊敗曾蔭權,令到他的民意支持率比曾蔭權高,結果到選舉委員會正式投票時反而以大比數敗給曾蔭權,這樣他便能凸顯選舉的荒謬性。相反,假如民主派候選人的政網是抄襲而成,巿民較相信曾蔭權,民調結果跟選舉委員會的投票結果差不多,便反而凸顯選舉制度的合理性。因此,任何有意角逐的人士,請自問有沒有這樣的能力,量力而為。我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認為現在很多人只為下次選舉爭取曝光,根本不知自己的所作所為,對特區民主前途帶來的負面影響。
沒有創新的參選政網,對各種政治民生都沒考慮的人,不要妄想可以「是否支持普選?」一條問題橫行各大小論壇,爭取民意。曾蔭權會循例以《基本法》中所註明的「循序漸進」作為答案,毫無難度。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