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隧加價,全城矚目,以為影響甚鉅,但經過數日得出來的結果,卻大出所有人意料之外。以昨晨(5/5)凌晨時分的汽車流量計,東隧減少逾20%,紅隧增加0.3%,西隧則增加2.4%,可見東隧的使用量減少了,但並未為紅隧和西隧製造壓力,世事之出人意表,往往如是。固然,內地五一黃金周未完結,來往中港兩地的貨櫃車司機仍未開始工作,但另一個原因是香港人應變能力高,預計會堵車子,於是紛紛另謀出路,不是提早出門,便是改乘地下鐵。香港人的敏感度和靈活度著實叫人擊節讚賞。
東隧加價激起極大民憤,原因是過去數年並沒有通貨膨脹,東隧又賺了不少錢,竟然還大幅加價。其實,這問題是經過仲裁決定,很多行業如判工、海事等,都有一套仲裁機制,雙方為了避免冗長的訴訟程序,都會在合約中訂明凡有爭拗,皆由仲裁決定,敗方其後還有一次訴訟機會,但若第二次訴訟輸了,便不能再進行法律訴訟。內地的中外合資亦有這套預設機制,由於外國人不相信內地法律,所以凡事都要經過仲裁。今次東隧在仲裁中勝出,主要原因是它以政府答應西隧的回報指標作理據。陳偉業提出申請司法覆核,作為一個第三者去入稟,法庭會否受理,也是疑問。若陳偉業入稟,理由是他也使用隧道,東隧加價影響他的利益,但香港巿民的利益已被政府代表,所以法庭受理與否,我很懷疑。
其實,關於隧道收費此問題,我已說了五年有多,多番指出現時的隊道收費架構完全不合理。東、西兩條隧道是私營,紅隧則是政府擁有,政府在政治壓力下,不能加價,結果最方便的紅隧,反而收費最平,車子當然盡量使用紅隧,造成經常塞車。西隧三線來回,但以盈利為宗旨,收費最貴,汽車流量自然不高,造成浪費。結果出現有隧道過份擁擠、有隧道過於疏落的情況。紅隧使用量超負荷,常常阻塞,浪費使用者的時間,亦即影響生產,影響香港的經濟。可是,這死結並不是不能解決的,只是在過去五年,政府完全沒有正視此問題而已。解決方法是可以將紅隧、東隧和西隧的收入組成一個同體,三隧將收入按照百分比分配,政府最多讓東、西隧所佔的回報高一、兩個百分點,然後按照三隧使用量來自由調動三隧價錢。基本上使用量最多的紅隧加價最多,變成收費最貴,使用量最低的西隧則減價,變成收費最平,目的是平均分擔三隧使用量,解決擠塞問題。只要巿民付出的整體隧道使用費不會多了,自然不會反對。在此收費架構下,堵車子情況必定有所改善,亦對整體經濟有利。可惜,特區政府沒有考慮此方案,結果在東隧問題上輸了仲裁,令東隧有理由加價。若然現在政府和東隧談判,會很不利,因對方必定要求分得更高的百分比,而且因為已加價,巿民負出的整體隧道費已增加了,更加不利。
香港有很多問題都不是不能解決,而是需要創作力方法去解決。一味裝模作樣辦事,徒然令問題日益嚴重,直到沒法挽救為止。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