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5月5日星期四

連戰在做甚麼?

連戰此趟大陸之行,究竟在做甚麼?有甚麼意義?

各地傳媒對此事都作出盛大的報道,尤以香港和國內為然,原因是連戰此行具有重大的歷史意義,但此意義並非前瞻,而是回顧──提醒在過去八十年來,國民黨和共產黨之間的恩恩怨怨,以及深具象徵性和歷史性的終結。

我們作為普通人,看歷史就像看戲般,喜歡每件事有開始、中變和結局。國共兩黨總共經過兩次合作、兩次內戰,甚至國民黨遷台後,鬥爭仍然不息,直到72年美國總統尼克遜訪華,兩黨的實際軍事敵對行動才正式終結。

上一次兩黨最高領袖見面,要追溯至1945年8月,即蔣介石和毛澤東在重慶的會面,充滿諷刺性的是該次是和平之旅。在美國的促成下,毛澤東飛往重慶,和蔣介石見面商談,避免在抗日後又發生內戰。毛澤東抵達重慶機場時,公開表示服從三民主義,又在會上高呼「蔣委員長萬歲」。六十年後的今天,兩黨領袖再見面,形勢已產生重大變化。莫說當日國民黨是中國的領袖,共產黨雖然只是在野黨,但尚有盤踞地,今天的國民黨算得是甚麼?不要說以台灣為根據地,根本連政權都丟了,嚴格說來,只是一無權無勢的政黨,沒有任何官式地位。然而,連戰訪大陸始終矚目,是因國民黨擁有約40%選票,可代表某程度的民意。北京通過《反分裂法》後,連戰只是一位在野黨的領袖(甚至是即將退位的落選黨領袖),但人們都希望他此行可以緩和兩岸間的緊張局勢,畢竟兩岸就算不是真的開火,在劍拔弩張的情況下,對內地、香港和台灣的經濟都有負面影響。

那麼,連戰訪大陸京,有沒有達到任何成果呢?這要視乎他去的目的是甚麼。如果他是為了結束歷史上未完成的一章,實在沒有必要在此時此刻去。他去南京總統府和謁孫中山陵,都不適當。國民對南京總統府的印象只有一個,便是共黨軍隊進入,扯下青天白日滿地紅旗;對中山陵的回憶則只有蔣介石辭去總統職位、倉皇辭廟的淒慘景象。所以,連戰去這兩處地方,是彰顯國民黨的恥辱。尤其連戰作為兩次總統候選人,兩次輸掉總統政權,簡單來說,是亡國之君。有感情的人都會問:連戰站在中山陵,有沒有多少的羞恥感?有何面目見中山先生於地下?連帶對他後來在北京說話的權成性都減少了。我明白連戰的思維是想突出孫中山,去尋求一凌駕國共兩黨的共通點,但是,在共產黨心中,孫中山並非國父,而是革命先驅者,象徵意義根本不同。

如果連戰此行的第二個目的,是代表台灣的支持民眾而去,那麼便要完成支持者心中的兩大願望,一是保持台灣目前的獨特地位、民主體系、台灣人的尊嚴及自由形式的生活,二是在不損前述條件的情況下,改善及緩和兩岸的關係,並促進兩岸經濟、貿易和交通的往來。因此,民意調查有超過40%的人支持連戰到訪大陸,希望減輕兩岸戰爭的危險,但亦有20%多的人反對,擔心台灣人的獨特生活形式和自由會被削弱。我十分明白連戰其實想在退任前做一件事,足以維繫自己在歷史上的地位,當然他還有另一項任務,即增進國民黨在台灣的支持。固然,這是作為黨領袖必須要做的事,但最重要是這是增進政治理念的好方法,亦是連戰急切要去北京的理由,亦是台灣人民希望他去的理由。其實,連戰應該直飛北京,和胡錦濤會面後,除了宣佈恢復平等協商、達成和平協議等之外,還要說出台灣人民擔心的事,即對民主自由的支持。假若他想提升自己的歷史地位,應該在人民大會堂要求北京改善民主、自由和法治,作為兩岸和平談判統一的先決條件,如他能這樣做,必能大書一筆,亦得到台灣人民的擁護,可惜他不是政治家。現在予人的感覺是他只說出北京喜歡的說話,其實對他和對北京的形象都不好。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