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北京提出的政改方案,基本上只是原文照搬05年的方案,而特首選舉方案,更是連05年的方案也不如,不僅選舉委員會人數只增至1,200人,而且區議員能進入選舉委員會的名額比05年方案更少. 在這情況下,可以估計北京對此方案能被通過並不樂觀,香港政改問題將再次陷入僵局。雖然如此,北京卻不可自己先提出一個讓步的方案,因為只要一作讓步,即表示有討價還價的空間,在再商議的過程中,泛民將會如何「還價」,北京無法預計,底線恐怕不知要退到哪裏。然而北京決定提出退步方案是要面臨沉重政治代價的。不僅香港人對特區政府和北京的仇恨感會因此大增,令管治更加困難,甚至北京的國際聲譽也會因此大受影響。
曾有內部消息指出,若這個方案已經是北京能給予香港的最好的政改方案,而這個方案在立法會被否決,曾蔭權是會為此辭任行政長官一職。甚至傳出范徐麗泰已著手組織班子,準備暫代特首職位。形勢發展至此,要了解整個局勢,必須同時檢視香港泛民政治版圖的變化。香港的政治版圖,是世間少有地分裂成兩個幾乎完整的版塊─「泛民」與「建制派」(或稱保皇黨)。兩個版塊的界線是從何時劃定的呢?答案是,從六四開始。凡是繼續反對六四鎮壓的全被稱為泛民,餘下的則被歸類為建制派。
整個泛民取得香港六成的選票,但事實上在立法會內他們卻是少數派。泛民的歷史責任是為香港爭取民主,然而轉眼十三年,香港民主毫無寸進。在這個長久的爭取民主的過程中,卻造就出一班泛民建制派。
這泛民建制派只會按照一向的老黃曆辦事,例如對六四悼念等慣常提出的抗議性議題,象徵性地於立法會發言或提出議案,宣傳爭取民主。但既然他們在立法會內是少數,他們所有提出的議案都不會被通過。而在立法會外,他們遵循的路線是司徒華傳授下來的三招─示威遊行、靜坐抗議、輪班絕食。在比例代表制之下,全靠這三招,他們已穩定地連任立法會議員接近二十年。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