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2月21日星期一

中國何時才會達成民主?

香港的社會問題是無法解決的,因為香港的政治問題不會得到解決.

所謂2016、2020年的雙普選絕對會是鳥籠民主,而且北京政府必定能夠成功推行這套鳥籠民主,不會遇到阻力.香港主張民主的人不停為民主而奮鬥,目的不過是向北京政府不停施加壓力及將民主精神廷續下去.
因為民主不僅是一套制度,還要依靠公民的反應.只有公民不停為爭取權益發聲,當權者才不敢太過份.香港人不能夠做順民.因為這樣才能夠提高公民質素.但最終香港的民主只能依賴中國達成民主.

中國何時才會達成民主呢?

我由2000年開始沉思這個問題.直至2009年方理出一點頭緒.中國的民主要達成,要基建於兩件事情的出現:首先,是中國的經濟不能再像過去的十多年般高速發展.現時全國約有三成人對現時的北京政府非常不滿,認為現政府專橫霸道、蠻不講理、侵犯人民自由,而另一方面有約七成人卻認為生活正不繼改善,可先容忍一下,其它方面要給現政府時間慢慢改善.如果經濟發展放緩,便隨時會反過來,變成六、七成人非常不滿政府.這樣的話政權崩潰的迅速是可以想像的.

下筆時埃及正爆發大型示威,成功推翻政權,而且事件持續發酵,示威浪潮席捲中東.被推翻的埃及執政黨自從1952年,納賽納推翻了法魯克皇朝,成立「革命指導委員會」掌握國家政權,一黨專政已維持了五十八年,踏入五十九個年頭,與現時的北京政府執政時間相若,但大家卻可以看到它可以是如何的脆弱.

2011年2月18日星期五

香港的繁榮

過去十年,我一直以香港的命運為題,剖析香港的政治、經濟發展及前景。在這十年間,我對事物的認識和看法當然有些變化,但變化基本上是微小的,基調依舊。 這一刻,我有相當的把握可以預言中國及香港的發展。若用微觀的角度看香港的前途,我相信香港的繁榮可在未來維持一段相當長的時期,主要因為香港其實是內地人士的「避難所」。當中國人越富起來,便會有越多人移民香港,因為香港無論在人身和財產安全上都比國內有保障得多。

將金錢財產存放在香港是會得到法律的保護,不會隨便被充公,單是這一個優點已非國內環境可以比擬。之前西藏首富多吉扎西就因被控向西藏流亡政府提供資金,遭法院判處無期徒刑及充公其四十三億人民幣財產。這樣做完全是不合理的。.若法院判他有罪,可以判他坐牢,但又憑甚麼去充公他合法所得的私人財產呢?因此,國內的人會認為錢在大陸並不是他的錢,只有移轉到香港之後,錢才真正屬於他。在這種動力之下,香港變成了一個離岸安全中心。

事實上,香港能夠超越紐約成為世界集資金額最高的地方,就是因為外資也同樣認為香港是個資金受到保障的地方,這是中國沒有的。在可見的將來,這種優勢似乎不會改善。源源不絕的資金湧入香港,令香港的資產越來越昂貴,即是說香港的貧富懸殊也會越來越嚴重。部份窮人在退休後被迫回到內地生活,這根本是回歸到1949年以前的狀況。.

2011年2月17日星期四

轉劇轉變中的群眾 (六)

香港現有的博物館的票房收入只有每年支出的1%左右,也就是說不計投資,每年現金虧蝕足百份之九十九。這情況下竟然還要去辦一個規模龐大數十倍的博物館,到底是甚麼道理呢?

政府仍然只懂走傳統的舊路,不斷進行大白象工程,意圖創造政績工程,利用機建刺激經濟。事實上,只有在基建不足的地方,投資基建才是刺激經濟的方法。一個地方若已有足夠的基建設施,繼續投資基建只會導致基建設施使用率偏低,因而帶來無窮無盡的負累。香港的第一條過海隧道是賺大錢的,但及至西隧通用,卻一直無法賺取利潤,要靠不斷加價來維持。大老山隧道、九號幹線、十號幹線等都長期虧本的,因為香港的基建已差不多飽和,興建新基建項目一定要非常小心。

如果只為了刺激經濟而不斷進行機場項目,只會走上日本昔日的道路。日本由1990至2010年花費數以十萬億日元進行各式各樣的基建項目,建了一些通往一些沒有人要到的地方的道路,建了一些貫通兩端都沒有人的地方的橋樑。這樣做不會刺激經濟,只會帶來無盡的負累。

而應該投資的地方特區政府卻沒有投資,例如我們需要更多的投資在教育方面,我們需要做更多事去提升一般市民的文化水準,我們需要投資更多在改善環境方面,改善空氣質素,減輕各種污染帶來的健康問題,而更重要的,是特區政府完全沒有投資在改善現今貧富殊懸的狀況。

2011年2月16日星期三

轉劇轉變中的群眾 (五)

過去十多年,香港政府的財政儲備由四千億增加至約六千億,而每年由財政儲備投資所產生的收益都會撥入香港政府的正常盈餘帳目之中。但這並非真實的數字。真正的數字還包括存放於香港的萬多億外幣和香港政府約七千億的盈餘滾存所帶來的利息收益。這些收益每年都會產生利息,但卻不會算入政府的財政預計之內,也就是說政府每年的收益實際上比帳面多約五百億。

直至最近兩年,社會才開始有越來越多人關注到這個問題,甚至《華爾街日報》亦有文章提出質懷香港為何需要如此龐大的財政儲備,為何政府不動用這些儲備去解決香港社會日益嚴重的深層次矛盾問題呢?
世界上,幾乎不存在完全沒有負債的政府。絶大部份的政府均是負債經營的,因為政府可隨時向其人民及國外借錢。長遠來說,能保持收支平衡的政府已是一個超級保守的政府,而現在的香港政府卻是一個長期保持巨額盈餘不停的政府。《華爾街日報》的文章亦有提到,要有效保護貨幣系統,實際上儲備最多只需要該貨幣流通量的100%便已足夠,再多也是多餘的,而現在香港卻有超過兩倍。以現今的儲備額,香港即使完全不收稅款,政府也能維持正常運作最少五年。

庫房水浸,有錢在手,香港政府沒有好好運用,反而做了許多非常「戇居」的事,例如迪士尼樂園就上了個大當,虧蝕超過二百億;花669億興建高鐵,只為走23公里的路程;為了建設一個綜合大型博物館和文化表演場地的西九龍文化區,又花了二百多億,加上價值連城的西九龍土地,估計西九文化區最後埋單近千億。

2011年2月15日星期二

轉劇轉變中的群眾(四)

另一對香港影響深遠的現象,是管理階層的消失。不少辛勤工作幾十年的中級管理層赫然發現他們的崗位在某一天突然不在存在。為甚麼會這樣呢?原來是因為他們的工作機構已北移大陸。最初公司聘請他們去管理國內工人,後來國內工人學懂了管理的方法,這一班中層管理人員便再無用武之地,忽然間從中產降格成為低下階層份子。

基於前述的社會和經濟因素,令香港社會積累極大的怨氣和嘮叨。加上香港沒有直選政制,管治者對香港長遠前途沒有願景,也沒有足夠民意支持去貫徹執行他的理想。於是,董建華雖然有願景,卻未能駕御公務員系統。管治者要有效推動公務員系統,其中一個方法是由直選產生,背後有政黨的支持。因此董建華最後落得灰頭土臉。

然後到曾蔭權走馬上任。曾蔭權為公務員出身,他的處理方法是盡量少做事,凡是會惹麻煩的事都不去碰。只要這個局面不改變,香港便無法推行較深遠的經濟改革,只能於現有的範圍下作出溫和的改善。曾蔭權這種思維產生出一個非常有趣的現象,我只可以用四個字來形容,就是「無理可喻」。在90年之前,香港的儲備長期只有大約千多億。當時魯平批評港英政府的高福利政策,認為最終會導致車毀人亡的說法,也不過是要求港英政府要保留數百億儲蓄予特區政府。

結果回歸那刻,連同外匯儲備總共有九千億。 後來香港經歷了兩次重大的金融危機,但經過兩次重大的考驗之後,結果香港的儲備竟變成二萬多億。這個沒有政治能量的政府,變成了一個守財奴,只懂牛頭角順嫂式的理財哲學,為了儲備而儲備,完全沒有理由。儲備要多少才好呢?答案是越多越好。 這是全世界都沒有的奇特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