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2月19日星期日

特首選戰之殘酷博弈

今次特首選舉惡鬥的熾烈程度是連北京政府都始料不及的。除了當權派與失勢派之間的生死鬥爭之外,第二個原因是由於今次的選舉基本上是一次單次性的博弈。
根據博弈論,如果博弈是一次性的,博弈雙方都會傾向選擇對對方傷害最大的做法,對雙方而言,最有利的策略都是出賣對方,但最終結果很多時是同歸於盡。這種狀況就是所謂的「囚徒困境」。但是在眾多的博弈中,卻有一種被稱為「連環博」的情況。
假如現時有兩個囚犯被捕,最初兩人為求自保都會出賣對方。但同樣情況繼續發生幾次之後,兩人就會開始發現繼續出賣對方原來會令大家的刑罰變重,於是便慢慢學乖,不會再出賣對方。在連環博弈的環境之下,各自的行為都會有所改變。

政黨連環博弈會留手

而民主選舉的連環博弈的基礎是建立在政黨之上。候選人在一次的選舉中失敗,他可能今生今世不會再參與選舉,但除了候選人個人的一次選舉之外,還要考慮到同一個政黨內的其他成員將來的選情。如果今次為了選舉做出太過份、太難看的事,隨時會令整個政黨滅亡,結果被其他政黨取代。於是在民主選舉制度下,參加者必定會約制自己的行為。這情況從台灣的選舉可以清楚體現。台灣經過兩次政黨輪替,兩黨制正式確立之後,台灣的選舉順利從「奧步」(閩南語,指賤招)走向清明。因為兩個政黨都明白,即使蔡英文在今次選舉中失敗,4年後的選舉依然再有勝出的機會。若用太多毒辣污穢的手段,民進黨在隨後的選舉會繼續受到嚴重的懲罰,因此他們不會這樣做。

戈爾不服輸難再立足
而且任何人若表現出不尊重選舉遊戲規則的話,是會受到市民的集體懲罰的,因為市民要看得見這套規則的確立,才是社會能夠有序地運行的保證。其中一個重要的例子就是美國總統大選,落選的候選人在選舉失敗後必須致電恭賀勝出的候選人,承認失敗以示風度。2000年美國民主黨候選人戈爾在總統選舉普選中以五十多萬票勝過小布殊,卻在選舉人票中輸掉。他不服結果,不肯接受失敗,甚至就選舉結果提出訴訟。往後戈爾在政壇上消失於天與地,4年後的總統選舉連黨內提名也沒有份兒。雖然在2000年的選舉中戈爾曾經幾乎勝出,足證他有成為總統的實力,而且小布殊在任期間兩次對外開戰,民望大幅滑落,戈爾再參選勝出的機會其實比凱莉(John Kerry)為高,但卻再沒有人有膽提名他參選。
如果撇開這些問題不去改善,任何香港的選舉都會變得如同今次特首選舉般醜惡殘酷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