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份《施政報告》公布在即,當中必然有回應樓市問題的措施出台。可預期這些措施不離復建居屋、上調豪宅印花稅,甚至限制部份港鐵上蓋物業只准香港居民購買及取消投資香港移民以物業為投資項目等。
香港的樓宇問題到底問題在哪?香港整體房屋數目其實已超越香港整體家庭數目,五六十年代,香港所面對的房屋短缺問題,在90年代後早已不再存在。現在我們面對的並非居住問題,雖然每年都會因為生活質素提升、新家庭形成而出現新樓宇需求,但香港整體社會對樓市不公平的呼聲,並非因港人沒有足夠的房屋居住,而是因樓宇升值,使香港社會形成了兩個截然分明的階級 ─ 有樓和沒有樓。樓宇持續升值,令有樓人士的財富不停增加,而沒有樓的人就發現自己只有眼睜睜看着別人的財富升值的份兒。
太劇烈升跌對樓市沒好處
簡而言之,香港樓宇問題包含了兩個主要的元素:1.貧富懸殊日益嚴重;2.資產泡沫問題。1997年,董建華將問題當作住屋環境問題處理,結果造成樓價大幅下跌,最後黯然下台。明顯地,董生是斷錯症兼下錯藥。要解決香港樓市問題,首先必須保持平穩的供應,太劇烈的升跌對樓市沒有好處。第二,是要紓緩香港貧富懸殊現象,而此一現象,很大程度是由於香港經濟轉型造成。
香港的堅尼系數在1974年前一直逐年下降,直至1974年突然逆轉,上升至今。其逆轉的真正原因,是由於製造業職位流出香港引起。當香港經濟大部份由服務性行業構成時,市民收入的分歧便會越來越嚴重,因為服務性行業是截然分成兩種的:有些知識成份含量極重,如大律師、投資銀行等,從事這類行業的人收入十分豐厚;另一方面有些知識成份卻極低,如清潔、快餐店等。
口若懸河
蕭若元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