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醫療負擔越來越沉重,原因與大部份發達國家一樣,是由於人口老化所致。而香港的人口老化問題,比任何一個地方都嚴重。其次,是由於醫療技術進步,一些從前無藥可救的絕症也有治療的方法。雖然有些方法,如治療癌症的標靶療法,每月費用動輒以十萬計,有些人寧願死了算數。上述原因是顯然易見的,但問題卻另一些較隱藏的原因,其中有兩個最重要。
九七回歸後採排外手段
首先,是醫療人士的專業壟斷。凡是由就業人士監管的發牌制行業,就會有不斷要求更嚴格的傾向,令獲得牌照變得越來越困難。舉例說,假如洗頭剪髮要有牌(不是說笑,美國有些地方真的如此),漸漸地就會有五花八門的要求。最初可能要懂皮膚、頭髮的學理,然後可能要懂一點化學,以判斷適合的洗髮露,進而最好有電工牌,以免在使用風筒、電髮卷等電器時弄傷顧客……最後,洗頭剪髮便會變成非常昂貴的服務。香港醫療就是這樣的一回事。
要當上專科醫生,不得不花上十數年時間,投資成本如此高昂,收費必然會高昂。而實際上,應付普通病症是不需花這麼長時間去讀的。醫療最重要一環是能易於獲得。中國人民健康的大躍進,其中一個原因,就是文革時期推行赤腳醫生,訓練三數個月便要下鄉行醫。原來沒有醫生的鄉村,只需一個懂得基本衛生和治療的人,就足以令死亡率大跌。
九七前,英聯邦醫生只須在港註冊即可執業。但香港自從九七回歸後,忽然對專業人士採取一種非常排外的手段。現時,所有在外國讀醫科的人,要回港執業,必須重新考試,即使你有諾貝爾醫學獎,也不能幸免。
名醫由月球人變星球人
相信許多人都知道,醫生在投資方面通常十分愚蠢,不少名醫生金融海嘯後因投資失利血本無歸。於是自此之後,他們更勤力去「劏」人,以補償損失。據聞香港最頂尖的醫生已由「月球人」變了「星球人」,由每個月賺「一球」(100萬的俗稱),變成一個星期賺「一球」。我相信,香港專科醫生的收入是美國專科醫生的數倍。大家認為這合理嗎?擁有先進國家專業資格的人,為甚麼不可在香港執業呢?為甚麼不好好利用國內達到一定水準的專科醫生?僅是開放上述兩點,已可令香港醫療成本大跌。何況以現今科技已做到天涯若比鄰,為甚麼不准外國醫生遙距診症呢?醫生更可透過聊天室與病人交談,跟進情況。如此一來,診金必定大幅下調,這豈不是廣大香港市民的福音?當然,這亦是香港醫生的末日。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