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0月21日星期四

自願醫保吸引力存疑

過去10年,香港特區政府不斷為醫療融資計劃作出諮詢,心底裏其實是想推行強制性供款,然後用私人保險的方法運作,不過每次都遭到市民極大反對。主要原因是現在香港的公共醫療基本上是免費的,精明的香港人又怎會忽然願意付錢?
香港的醫療體系是由甚麼構成的呢?其中約55%是公共醫療,45%是私營醫療。小病如傷風咳嗽,大部份人都會光顧私家醫生,大病則會到公立醫院,因為到公立醫院看小病是須要輪候的,輪候所付出的時間代價,往往大於私家醫生所收的一兩百元診金。若身患重疾,到私家醫院的治療費用則非常之昂貴,極少香港人能負擔得起,只有選擇公共醫療服務。因此,最難處理的是反而是一些慢性疾病,如白內障,去私家醫院太昂貴,到公共醫院又因為供不應求而需要長期輪候,令病人非常痛苦。


政府未說出實際補貼方法
特區政府碰過無數次壁之後,終於得出今次這套自願性供款計劃。這個供款計劃的特色是毫無儲蓄成份,由政府定立標準保單,然後市民可以因應個人需要增加個別選項。首先我們要問的是,目前市面上的保險公司有數以千計的醫療保險產品,在自願意性基礎下,為甚麼要買政府這個保險呢?政府會說,它這個保險計劃是有很多好處的,例如它會保障一些私營保險不肯保障的人、病症和服務。然而增加保障範圍,無可避免會導致賠償額大增,結果就是保單保費上調,甚至變得比私營保險的保費還要昂貴。在這情況下,市民為甚麼要買較貴的保單呢?原因是它能得到政府的補貼。但是政府卻沒有說出實際補貼的方法。
作為消費者,有甚麼原因會驅使你去買一件你原本不打算買的貨品呢?其中一個原因是減價,而減價在香港醫療保險上就是指政府補貼。假設原本你是不買保險的,現在你買,是因為政府補貼你四成。但政府是不會肯明文註明會津貼四成的,因為它不能知道將會有多少人買,也不知道保單有多大,若最後有300萬人買,而且是買最豪華的計劃,津貼四成就不得了。反過來,政府為求控制成本,可規定補貼20億,平均攤分給所有受保人,這樣的話,如購買保險的人數眾多,補貼就是杯水車薪,使計劃變得毫無吸引力。若政府就如何補貼沒有一個明確表示,是很難使市民參與這個醫療保險計劃。

需求增加致服務收費飛升
上述的都不過是計劃中的一小撮問題,還有其他更多問題需要解決。例如香港的醫生和護士的人數大致是固定的,是不會突然大幅增加的。若有大量人口因為買了保險,而從公共醫院移往私家醫院求診,對私家醫院服務需求自然會增加。在需求增加,而供應不能增加的情況下,只有一個結果,就是服務收費飛升。醫療服務價格上升,令保險賠償額大增,造成保費不斷上漲的惡性循環。台灣和新加坡的情況就是如此,保費在短時間內飆升兩三倍。
(本文為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報立場。)

口若懸河
蕭若元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