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2月16日星期四

中國文化思想重實用輕求真

中國文化思想講求實用性的根源,是為了維持社會秩序。我們不能說這個目的是錯的,因為人是一種社會性動物,必須要維持一定的秩序,社會才不致產生混亂。但這樣做卻其實等同於共產主義,因為它原理上是一種等級主義。所謂「三綱五常」等觀念,就是將所有人際關係分成了不同等級,以維持一種固定的關係。然後以這些關係,作為分派利益的準則,從而維持社會的樞紐脈搏。
這種思想最大的問題是將人固定在一個社會位置上,要求每個人都恰如其分地做社會裏其中一顆螺絲釘,不停去演好社會需要他扮演的角色。我們甚少聽見外國人會說做人很難,只有中國人會這樣說,因為只有中國社會會不斷要求我們扮演一個好兒子、好父親、好丈夫、好臣子等等,來配合社會的需要。中國社會不能容忍一些思想脫離主流、特立獨行的人存在。
中國文化思維的不客觀及欠缺邏輯的特色早已滲透在整個中國語言及文化之中。各家各派思想即使各有不同,本應亦可以互相討論,但孟子卻攻訐墨子曰:「楊氏為我,是無君也;墨氏兼愛,是無父也。無父無君,是禽獸也。」中間的討論根本無邏輯可言,一下子便跳到結論去。在春秋戰國之前,本來亦曾有人嘗試探討物質和宇宙是甚麼等希臘式哲學問題,然而往後中國的所有學問卻變成以為當時社會服務為目標,完全困在倫理道德之中,不鼓勵獨立思考和創造性。


中文用字極其含糊

維根斯坦(Ludwig Josef Johann Wittgenstein)說我們的思維無法脫離我們的語言和文字,但問題是中文基本上是一種極其含糊的文字。中文沒有單數眾數,沒有主動被動,也沒有時態之分,每個字可以包含許多不同的意義,接收者往往需要猜量當中表達的意思,因此不夠準確。中文是一種詩的文學,如果要用中文來寫科學性、要求意思精準的文章,是有一定的難度的。
二千年多年來,中國只有人為維護道德倫理而死,卻沒有人為維護真理而死。即是說,大家會為對國王盡忠、為丈夫守節而死的人鼓掌,卻未有聽聞有人為堅持一加一等於二而抗爭到底。中國人沒有這種真理而死的傳統,西方人求真的那一份執在中國人身上是不存在的。而中國重實用輕思想的特性,是與香港人和現代文明思維有衝突的。
(本文為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報立場。)

口若懸河
蕭若元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