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年代,中國的生產力逐漸趕上香港,直至1998年金融風暴後,根據國際貨幣基金購買力評價(PPP)計算,因為聯繫匯率的關係,港元比它應處的水平貴了約三至四成。當時香港沒有選擇解除聯繫匯率,反而試圖用通貨收縮的方法去解決問題。結果花了7年時間,總共通縮了約20%。
那時我問雷鼎嗚,歷史上有沒有一個地方曾嘗試長期利用收縮通貨來調整價格結構呢?答案是沒有,香港是第一個。
社會節奏被擾亂
所有國家面對這個問題,都是採用一次性貶值的方法。為甚麼需要一次性貶值呢?事實上,香港在1997年時的幣供應是三萬八千多億,但銀行卻不進行借貸活動,總借貸量跌至2萬億,即是說通縮達1萬8,000億。在如此惡劣的通貨收縮環境下,若要靠耐用品及薪酬下跌來調整經濟,會產生甚麼後果呢?
首先,物價與薪酬並非所有人同步下調,先減的人生活會變得十分困苦。其次,減價並非說減便減,必須通過一些社會機關如工會、法律、公務員的阻力,方能成功減價。反而一次過貨幣貶值,大家就沒辦法吭聲。而且某些公營事業到最終也沒有減價。整過社會的節奏被擾亂了,但物價卻仍然比應有水平為高。意圖用通貨收縮調節經濟,只會是一個漫長而痛苦的過程。
巨浪淹死艇中人
反對貶值的人所持的理論是恐怕港元會暴跌,一發不可收拾,但會否出現這情形就要看該貨幣的實際狀況。有些外債纍纍,完全沒有外匯儲備的國家,貨幣當然有機會因大幅貶值而崩潰。但港元又有甚麼會崩潰的理由呢?
任志剛說,港元就像一隻小艇,要與航空母艦縛在一起,才不致會於大海中翻沉。但我說,正因為小艇無緣無故與航空母艦縛了在一起,它才會在大海。本來,小艇就不會在大海。大海是美元市場,只有在美元龐大的體系中,才要迎接滔天巨浪。將小艇牢牢縛在航空母艦上,小艇雖然不會沉沒,巨浪卻會淹死艇裏的人。因此,聯繫匯率實在是一個非常愚笨的方法。
(本文為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報立場。)
口若懸河
蕭若元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