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2月19日星期日

貨如輪轉開拓繁榮前路

港珠澳大橋的興建,主要目的是增進香港與珠三角西部的物流發展。香港與珠三角的交流以貨流為主,着眼點應在如何協助增加兩地貨流量,而思考這個問題,就不得不同時考慮到香港貨櫃碼頭等配套設施的發展,否則交通再便利,亦沒有甚麼意義。


坐待別人從後趕上

立法會上曾有議員提出質疑,若香港貨櫃碼頭處理費一直比中國其他地方高出數百美元,香港又如何防止貨流轉到其他港口呢?因此,若要達到增加香港貨流量,最簡單的做法,是增加貨櫃泊位,提高行業之間的競爭,使貨運處理費用下調,吸引更多貨物選擇經香港轉口,使物流業得以拋離新加坡等地對手。然後再開放空權,令空運貨物也集中香港轉口,這才是香港繁榮之路。然而特區政府卻一直不敢觸碰這個話題,原因令人費解!
事實上,若從香港民眾的利益着想,面對中國經濟起飛,特區政府除了要增進中港之間的交通,同時亦須加強香港內部處理物流的能力,以增加香港的競爭能力。而董建華足以挫骨揚灰的地方,是在他掌權期間,沒有推行任何上述政策,坐待別人從後趕上。


明白中港互利關係


回歸之後,香港哪一方面的交通流量增長得最快呢?正是中港之間的交通。但在董建華管治期間拍板的2,000億基建項目之中,又有哪些是為促進中港之間交通而設的呢?
要做稱職的特首,必須明白中港之間的實際互利關係,然後利用香港的獨立自主性,對內號召群眾,領導香港走出一條長遠的路。(本文為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報立場。)

口若懸河
蕭若元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