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2月4日星期六

心血來潮管治 社會無所適從

以往港英政府的任何重大政策,基本上都要有超過香港八成人支持才會推行。例如千多億的新機場計劃就反覆思量了近30年,還有母語教學政策,咨詢了近9年亦沒有強制執行。若不能從思想上說服香港人,港英政府是絕對不會強行推行重大政策的。因為政策能否順利推行,並不單純在於政策是對還是錯,也在於市民是否支持和接受。因此,只要有一小撮人堅決反對,港英政府便寧願擱置不幹。例如強積金計劃咨詢了這麼多年,若不是最後連資本家也首肯,港英政府是絕不會冒險實行,因為她知道若社會上有一個階層堅決反對,那一項政策是注定失敗的。
另一個港英政府管治的特點,是她的政策是長遠而具高透明度的。土地政策、教育政策等,都有超過20年的規劃,而且轉變是緩慢和循序漸進的。香港人能預期未來的發展,並按照其步伐作出調節及部署。大家要知道遊戲規則,遊戲才能玩下去。而像中國人般的心血來潮式管治,只會令整個香港社會無所適從。


須與管治機器有共同語言

可是,董建華完全拋棄了港英政府的管治模式,只要是他認為是正確的政策便去推行,當然會撞板。而北京亦看通了這一點。北京知道管治者是不能與他的管治機器有思維上的重大衝突,否則根本無法指揮機器。為何商人治港現在會徹底被否定?為何土共治港會被徹底否定?北京明白到管治者與管治機器必須有一套共同的語言。也許那些高級公務員十分討厭曾蔭權,但至少曾蔭權與他們之間有一套共同語言,發生問題時仍然有商量解決的可能。相反,與董建華對話,對他們來說就好像跟外星人溝通一樣。
北京了解到合適的管治者不能像董建華般赤手空拳走入管治系統,也必須與管治系統有共同的語言,於是在2005年決定將問題糾正過來。
(本文為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報立場。)

口若懸河
蕭若元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